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
 
更新日期:2018-07-03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浏览次数:34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内容摘要:有元一代,杂剧创作逾500种。现有完本的也有一百一十余种。元明清以致近当代,元杂剧研究业已成

 

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


内容摘要:有元一代,杂剧创作逾500种。现有完本的也有一百一十余种。元明清以致近当代,元杂剧研究业已成果斐然,然系统地关注少数民族元素的学术探讨仍有诸多空间。本文就将从元杂剧女真族作家创作队伍、反应女真族生活风貌的元杂剧、女真族特色的元杂剧曲牌音乐、女真族语词在元杂剧中的运用这四个方面对元杂剧中的女真族特色对元杂剧中的女真族特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从少数民族的新角度,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同时也通过元杂剧视野中的少数民族元素研究,丰富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元杂剧 女真族 少数民族

引言

焦里堂在《易馀仑录》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1]王国维于《宋元戏曲史》中论述论述元剧之文章时也写到:“若元之文学,则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盖元剧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也;其作剧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若其文字之自然,则有为其必然之结果,抑其次也。”[2]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于元曲的高度赞誉,可见一斑。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元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不可避免的都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元杂剧 ,除了继承前代多种艺术形式以外 ,由于时代的影响也含有很丰富的少数民族因素。

元杂剧的创作中心主要在北方,因此北方少数民族对元杂剧的影响颇深,而女真族则是这些北方少数民族中,在元杂剧中反映最为普遍的少数民族。本人就将从元杂剧女真族作家创作队伍、反应女真族生活风貌的元杂剧、女真族特色的元杂剧曲牌音乐、女真族语词在元杂剧中的运用这四个方面对元杂剧中的女真族特色对元杂剧中的女真族特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从少数民族的新角度,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同时也通过元杂剧视野中的少数民族元素研究,丰富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 女真族作家创作队伍

(一) 石君宝

石君宝,平阳人。字君宝,女真族,原籍辽东盖州。由金入元,生平不详,卒于至元十二年。女真族作家石君宝的杂剧创作共有十种,现流传于世的有《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诗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三种。

《秋胡戏妻》是石君宝代表,作也是石君宝最成功的作品。故事本出自刘向《列女传》,作者根据前代传说,结合元代现实对其进行了很大改造。写军户秋胡新婚三天,即被迫从军,其妻梅英采桑度日,奉养公婆,抗拒诱惑,坚不改嫁。10年后,秋胡作官返乡路经桑园,调戏已不相识的妻子,被梅英痛加斥责。梅英回家后,得知此人即是丈夫秋胡,立即要求离异,宁肯长街讨饭,也不屑一顾冠帔官诰。由于婆婆说情,并以死相挟,她才勉强认了秋胡。剧情紧凑明快,语言生动,尤其是写出了富有反抗精神、性格泼辣的农村少妇梅英,是元杂剧中不可多得的成功形象。此剧在戏剧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京剧《桑园会》,即渊源于此。##end##

《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是根据白行简《李娃传》改编而成,写妓女李亚仙与公子郑元和的爱情故事,戏剧性颇强。《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写描写女真族官家子弟与艺人相爱的故事。剧情比较简单。但剧中曾叙及"诸宫调"的演唱情形,是戏剧史上有价值的资料。

从石君宝现存三个杂剧中,可以看出其剧作的特色:多以下层妇女为描写对象,热情歌颂她们勤劳、善良、敢于和社会恶势力斗争的美好品格,多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无论创作还是改编,都能大胆推陈出新,赋予原来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意义,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完美,语言本色泼辣,富有生活气息,曲词明白如话,又具有诗的节奏,显示了元杂剧本色派的剧作特点。《太和正音谱》以“罗浮梅雪”喻其作品风格。##end##

(二) 李直夫

李直夫,本姓蒲察,世称“蒲察李五”。元初女真族作家,居住德与府(今河北怀来)。据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证,李直夫生活在至元、延右年间,曾任肃政廉访使。著有杂剧十二种,今仅存《便宜行事虎头牌》,还有残曲《邓伯道弃子留侄》。

《虎头牌》写女真族人山寿马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银住马抚育成人,后以军功升任兵马大元帅,掌虎符金牌,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大权。银住马镇守夹山口,违反军令,贪酒失地。山寿马拒绝婶娘、妻子和部属的求情,依法惩罚叔父,事后又同妻子牵羊担酒去给叔父"暖痛"。剧中伸张法不徇情之大义,有一定的思想和社会价值。元蒙、女真皆为游牧民族,率性自由,颇不拘法纪之检束; 入主中原后尚多违法乱纪者,既不利其政权之巩固,也不利于各民族之融合,所以剧中整饬军纪的内容亦有现实意义。

李直夫的创作历史剧少,而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多。采用一些北方民族的曲牌,也增强了粗扩豪壮的民族气息,于元杂剧中别具风韵。李直夫的作品语言本色,秀气飘逸。《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格式如“梅边月影”。

二 反应女真族生活风貌的元杂剧

    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3]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直到明朝时期仍自称女真,至今也有自称为女真族后代至今,认为与满族不同。

    和其他的游牧民族一样,长期的草原生活,也让女真人具备能歌善舞,善于骑射,性格豪放,不拘一格的特质。这些在元杂剧反应女真人物生活的题材中也均有反应。

(一)女真族射柳骑马风俗

《虎头牌》杂剧第一折,旦角一登场(西江月词云):“自小便能骑马,何曾肯上妆台。虽然脂粉不施来,别有天然娇态。若问尔家夫婿,腰悬大将金牌。茶茶非比别裙钗,说起风流无赛。”[4]一曲西江月将女真族妇女不施粉黛,善于齐射的干练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随后的正末上场也自述:“腰横辘轳剑,身披鹔鹴裘。华夷图上看,惟俺最风流。自家完颜女直人氏,姓王,小字山寿马。现做着金牌上千户,镇守着夹山口子。今日天晴日暖,无甚事,引着几个家将打围射猎去咱。”之后又自唱:“【混江龙】我如今欲待去消愁闷,则除是飞鹰走犬,逐逝追奔。”[5]这些也是女真人男女老幼都善骑射的写照。

《丽春堂》第一折描写端午御园射柳正末唱:“【鹊踏枝】衲袄子绣綵绒,兔鶻碾玉玲珑。一个个跃马扬鞭,插箭弯弓。他每那祖宗是斑斓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迹狐踪。”乐善唱:“【胜葫芦】不剌刺引马儿先将箭道通伸猿臂揽银鬃,靶内先知箭有功,忽的呵弓开秋月,扑的呵箭明飞金电,脱的呵马过似飞熊。【幺篇】俺只见一缕垂杨落晓风。”[6]其场景与金史记载女真族端午风俗大致相同。

(二)女真族能歌善舞

能歌善舞往往为中国边疆各少数民族所共同具备的特质,女真族当然也不例外。元杂剧中对此的描述也是屡见不鲜。贾仲明的《铁拐李度金童玉女》虽为神仙道化剧,但剧中被度脱的男女主人公都为女真人,通观全剧,多是歌舞宴乐场面,文字骈俪重叠,也从一方面说明了女真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如第四折,(金母云):“您两个思凡尘世,托生女真地面,配为夫妇。女直家多会歌舞,你两个带舞带唱,我试看咱。”(正末同旦舞科,唱):“【石竹子】銅鼓咚咚声和凯,缕管轻轻音韵谐。女真家筵会实难赛,直吃的梨花月上来。”之后又(金母云):“金童玉女,你离开瑶池多时,你则知你女真家会歌舞,可着俺八仙舞一会你看。”[7]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女真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

(三)女真改易汉姓

    元代的“百科全书”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在“氏族”金人姓氏中写道“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乞石烈曰高、徒单曰杜、女奚烈曰郎、兀颜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温迪罕曰温、石抹曰萧、奥屯曰曹、孛术鲁曰鲁、移剌曰刘、斡勒曰石、纳剌曰康、夹谷曰仝、裴满曰麻、尼忙古曰鱼、斡准曰赵、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温敦曰空、吾鲁曰惠 抹颜曰孟、都烈曰强、散答曰骆、呵不哈曰田、乌林答曰蔡、仆散曰林术虎曰董、古里甲曰汪。”[8]这一段文字具体例举了女真族在元代改易汉姓。元杂剧的女真族作家李直夫本姓蒲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此外,《虎头牌》第三折,外扮元帅府经历(金、元吏员名)云:“小官完颜女直人氏,自祖父以来,世掌军权,镇守边境。 争奈辽兵不时侵扰,俺祖父累累与他厮杀,结成大怨。 他倒骂俺女直人野奴无姓,祖父因此遂改其名,分为七姓:乾、坤、宫、商、角、徵、羽。乾道那驴姓刘,坤道稳的罕姓张,宫音傲国氏姓周,商音完颜氏姓王,角音撲父氏姓李,徵音夹古氏姓佟,羽音失米氏姓肖。除此七姓之外,有扒包、包五、骨伦等,各以小名为姓。自前祖父本名竹裹真,是女直回回禄真。”[9]这段经历的开场白不仅和史书中记载的女真改易汉姓相吻合,还形象的说明了女真改易汉姓的原因“他倒骂俺女直人野奴无姓,祖父因此遂改其名”。

《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一折,金安寿上场云:“自家女真人氏,叫做金安寿。嫡亲的俩口儿,别无甚碎小。俺小姐夹谷人氏,童家女儿,小字娇兰。”[10]金安寿是女真人改用汉姓,而夹谷改姓童、同、仝、佟,文献更不乏记载。这也和之前的“徵音夹古氏姓佟”相契合。

三 元杂剧中的女真族曲牌音乐

   元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杂剧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相互碰撞发展的产物。元杂剧中使用的音乐曲调,有中原地区固有的,也有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女真、回回等的。而女真族的音乐曲牌也是在元杂剧中运用的最为普遍,对元杂剧影响最为深远的少数民族音乐曲牌。就像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馀论中所写到的:“今南北曲中尚有【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儿】,此亦番曲,而于宣和时已入中原矣。至金人入主中国,而女真乐亦随之而入。《中原音韵》谓:“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人音声歌之。”则北曲双调中之【风流体】等,实女真曲也。此外如北曲黄钟宫之【者剌古】、双调之 【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 【浪里来】,皆非中原之语,亦当为女真或蒙古之曲也。”[11]

元杂剧在元代既有文学之本,也是舞台表演艺术。可以说元杂剧在当时来说人们更关注它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存在形式,也就是它的音乐本质。但从元杂剧实际情况看, 它的舞台形式在明后期就已消亡。那时没有专门的音乐曲谱来记录各种曲牌的曲调,更不用说录音、录相设备, 因而无法留下任何考察元杂剧作为舞台叙述的表演艺术资料。残存的下来的古曲谱也难为即使是专业的人事所阐释。现在来说元杂剧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曲牌也只是从他的曲牌名字,以及文本上句式结构方面去分析。

如杂剧《虎头牌》第二折十七换头依次用到曲牌【双调*五供养】【落梅风】、【阿那忽】、【慢金盏】、【石竹子】、【大拜门】、【山石榴】、【醉娘子】、【相公爱】、【小拜门】、【也不啰】、【喜人心】、【醉也摩挲】、【月儿弯】、【风流体】、【忽都白】、【唐兀歹】、【离亭宴煞】。

王实甫杂剧《丽春堂》第四折【双调*五供养】【乔木查】、【一锭银】、【相公爱】、【醉娘子】、【金字经】、【山石榴】、【落梅风】、【雁儿落】、【得胜令】【风流体】、【古都白】、【唐兀歹】、【搅筝琶】、【沽美酒】、【太平令】。

贾仲明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也用到了许多女真音乐曲牌,第四折【双调*新水令】、【庆宣和】、【早乡词】、【挂达沽】、【石竹子】、【山石榴】、【醉也摩挲】、【相公爱】、【胡十八】、【一锭银】、【阿那忽】、【不拜门】、【慢金盏】、【大拜门】、【也不罗】、【喜人心】、【风流体】、【忽都白】、【唐兀歹】、【青天歌】、【川拨棹】、【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鸳鸯煞】。   

如此集中地运用这些曲牌,使这本戏不仅真实地写出了女真风俗,同时,也在原汁原味的地方音乐烘托、渲染下,把一幅充满女真风俗及趣味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观众面前,增添了此剧的民族色彩。

除了以上女真族的音乐曲牌,元杂剧中还有一些回回族特色的曲牌音乐以及无法确定具体是属于哪个少数民族的曲牌。但无论如何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这都让在当时看来的舞台表演艺术,在现在则更多为文学形式存在的元杂剧更具被开放性和兼容性,而成为一代之文学。

四 女真族语词在元杂剧中的运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音乐曲牌,少数民族语词在元杂剧中的运用也是元杂剧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女真族、蒙古族、回回族、契丹等少数民族的语词在元杂剧中均有体现,就如明代文人王世贞在《曲藻序》中说:“大江南北,渐染胡语,时时采入。”[12]王骥德《曲律》也提到:“金章宗时,渐为北词,如世所传《董解元西厢记》者,其声犹未纯一也。入元而益漫衍,其制栉调比声,比曲遂擅胜一代,顾未免滞于弦索,且多染胡语。”[13]

这些语词是以用汉字直接记录少数民族语词的发音的形式出现的。而这些少数民族中尤以女真族语词在元杂剧中的运用最为司空见惯。下面就例举元杂剧一些具体的篇章中女真族语词的运用。

“阿马”作“阿妈”。汉语意为“父亲”。关汉卿《五侯宴》剧楔子:“(李嗣源云)今奉阿妈将令,差俺五百义儿家将,统领雄兵,收捕草寇。”关汉卿 《拜月亭 》剧第二折:“ 【 哭皇夭】阿马想波,这恩临怎地忘!”关汉卿《调风月 》剧第一折“这书房存得阿马,会得客宾。”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李存信云)俺父亲是李克用,阿妈喜欢俺两个。”

“阿者”母亲、妈妈之意。关汉卿《五侯宴》剧第四折:“(李嗣源引番卒子上云)谢俺阿妈,封俺五将为五侯。着俺老阿者设一宴,名唤五侯宴。”关汉卿《拜月亨》第一折:“【下乐】阿者你这般没乱荒张,到得那里。”关汉卿《调风月》剧第二折:“【江几水】老阿者使将来服侍,你展污了咱身起。”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元和令】则是著阿者今日向父亲行题,想着咱从前出气力。”

“赤瓦不刺海” 又作赤瓦不刺,骂人的话。李直夫《虎头牌》剧第兰折:“【得胜令】才打到三十,赤瓦不刺海,你也武官不威牙爪威。”孟汉卿《魔合罗》剧第三折:“(府尹云)将你个赛随何,欺陆贾、挺曹司,翻旧案,赤瓦不刺海瑚孙头,尝我那明晃晃势剑铜澎。”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牧羊关】词未尽将他来骂,口未落便攀敦,常好背会也萧垂相,(云)赤瓦不刺海)(唱)你常好是荞憧也抵侯人。”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 满庭芳】则你那赤瓦不刺强嘴。兀自说兵机。”

莽古歹意为少数民族军中之中小军士。关汉卿 《哭存孝 》第三折:“(正旦扮莽古歹上云)自家莽古歹便是。奉阿者的言语,著我打探存孝去。”

“土木八”汉语意为厨子。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回回官人云)终历,拿土木八来。(经历云)有!令人,拿过那厨子来。”[14]

从以上例举中可以看出,女真词语在元杂剧中的运用,既存在于反应女真族生活风貌的杂剧又存在于反应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生活风貌的杂剧中。既存在于女真族所创作的杂剧中,又存在于汉族作家或其他少数民族作家所创作的杂剧中。但无论如何元杂剧中少数民族语词的运用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促进了语言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文学创作的表现力,也使当时的舞台表演更加贴近生活,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对形成杂剧作品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风格,现杂剧作品的市民色彩有积极的作用。

结语

本文用考据和评点等方式,从元杂剧女真族作家创作队伍、反应女真族生活风貌的元杂剧、女真族特色的元杂剧曲牌音乐、女真族语词在元杂剧中的运用这四个方面对元杂剧中的女真族特色对元杂剧中的女真族特色进行初步探讨。在本文的创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关于云杂剧中的少数民族元素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问题,并且拓展的范围还不够广,需做进一步的补充,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参考文献

[1] 焦里堂. 易馀仑录.  [M] 广陵书. 2008. 卷一五 P36

[2]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P 35-36

[3] 金毓黻. 东北通史.  [M] 五十年代出版社 1981 P246

[4] 王季思. 全元戏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第四卷 P 185-186

[5] 王季思. 全元戏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第四卷 P 186

[6] 王季思. 全元戏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第二卷 P 327-328

[7] 王季思. 全元戏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第五卷 P 507-509

[8]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M] 中华书局 2004 P14-15

[9] 王季思. 全元戏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第四卷 P 196

[10]王季思. 全元戏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第五卷 p 492

[11]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P 123

[12]王世贞在. 曲藻序. 中华书局 2004 P 135

[13]王骥德. 曲律.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P267

[14]王季思. 全元戏曲.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Jurche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Yuan dynasty poetic drama

Wang Peng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NanChang  City of  Jiang  xi  Province  330013)

Abstract: In the Yuan dynasty,there are more than 500 kinds drama creations. After this existing also have more than one hundred and ten types. From theYuan, Ming, Qing to early modern period, the research have already got a brilliant achievement, but the system to focus on a small national elements of academic study still have some space. So this thesis will foucs from Jurchen nationality writers of yuan dynasty poetic drama, Jurchen nationality life style reactions from yuan dynasty poetic drama, Jurchen nationality feature music in the yuan dynasty poetic drama, Jurchen nationality words in the yuan dynasty poetic drama .In the four aspects to do a preliminary research in the Jurche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Yuan dynasty poetic drama .In case start a new Angle to From ethnic minorities, expand the study field of yuan drama. At the same time also through the vision of yuan drama minority element research, enriched to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Yuan dynasty poetic drama, Jurchen nationality, national minority


 

上一篇: 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

下一篇: 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