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单簧管改进和完善
 
更新日期:2018-07-03   来源:文艺争鸣   浏览次数:3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单簧管改进和完善摘要:单簧管是由德国的乐器制作家邓纳(JohannChristophDenner)在十七世纪制作而成,它是木管乐器,后来才传入中

 

单簧管改进和完善

摘 要:单簧管是由德国的乐器制作家邓纳(Johann Christoph Denner)在十七世纪制作而成,它是木管乐器,后来才传入中国,三百年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改进和完善,单簧管已一跃成为木管乐器中性能最佳,运用最广,影响很大的乐器。它的音色明亮而丰满,音域宽广,表现力比其它的木管乐器都强,不仅仅但任合奏,还具备独当一面的表演潜力.本文就其发展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作一论述,以期更多的人们去认识、去热爱这种乐器。

关键词:单簧管,发展,历史,中国

莫扎特在1778年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说:“昨晚在曼海姆歌剧院,我坐在乐队的上方,乐队有4把第一小提琴、17把第二小提琴、3把中提琴、14把大提琴、3把低音提琴和一整套管乐器,其中有两支单簧管。两支单簧管,爸爸,您无法想象单簧管的音色多美!啊,假如我们的乐队也有那么几支,该有多好!……”因此,莫扎特在他的作品中使用单簧管的方式是多么地独特、乃至惊人!例如他的A大调协奏曲、他的弦乐四重奏加一支单簧管的A大调五重奏——更不必说那些不计其数的莫扎特的单簧管作品。一直以来莫扎特的单簧管作品就光彩夺目、晶莹可爱。长期以来,幸运地在我们管弦乐队和室内乐队中一直有着这种乐器。可以肯定无疑地说,它确实是最美的乐器。它的音域,那三个音区的色彩如此不同,但毫无间隙地衔接得如此完美;它衍生出的大家族中所有的乐器音色都非常丰富,它们包括:倍低音单簧管、低音单簧管、中音单簧管(巴塞管)、小单簧管、标准单簧管。单簧管使作曲家及演奏家能在它上面发挥出几乎是无限的技巧。在音乐中,正是单簧管能把梦境、诗意和激情表现得尽善尽美,让我们想一想舒曼的“钢琴协奏曲”中,在钢琴的琶音伴奏和弦乐持续音的衬托下单簧管独奏的情景、想一想浪漫主义大师们的交响诗、歌剧和交响曲,想一想德彪西和拉威尔这两位无与伦比的音乐诗人在他们那么多作品里为单簧管写下的美妙乐句,想一想理查德施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埃内斯库及其他许多人都同样如此。两次大战间的音乐家所创作的音乐,往往因其风格大胆而发展了乐器的技巧;今天的年轻人也一样,不断创新,有时甚至卓有成效,因而使这一乐器在乐队里首屈一指。我们切莫忘记感谢制造这些乐器的人,他们自1770年创用单簧管起,不断改进其构造和机械,使我们今天能有如此神奇迷人的乐器。

单簧管又叫竖笛、黑管或者洋萧,这是一种圆柱形的管体乐器,它的吹口在上端上面附有单簧片,底部则是一个喇叭形状的扩音管。根据德国巴伐利亚乐器工艺博物馆记载,它是一种在十七世纪欧洲出现的单簧乐器,以前叫做夏鲁摩(Chaulumeau),这种乐器是由希腊.波斯流传过来的. 一般都是黑檀木、塑胶为材质。 是一种无键的圆柱形乐器,它的表现力突出,在木管乐器中只有它的高低音音色明显不相同,所以又有人给了它“管弦乐团演说家”这么一个美丽的称号。它长约35cm,管子的内直径约15mm,前面有六个音孔,后面一个音孔。而单簧管是由德国纽伦堡乐器制造家邓纳(Johann Christoph Denner)在夏鲁摩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1690年至1720年间, 邓纳将夏鲁摩改进,音域与表现力都更加强大, 邓纳的改进要点: ⑴将管身加长约一倍,乐器音域可向低音延伸,依照泛音原理可低八度。 ? ⑵将指孔加以调整更有手感,并设定乐器有八个音孔,将音孔设计的更加合理,音程也更加的准确.。##end##

⑶以车床技术制成圆管,并切成数个接头,再安装一个喇叭口及二只按键,一在前方指孔上端以控制另一设于后方以产生B音,此即最早二键式单簧管。乐器的分段使乐器能够调音;喇叭口对於音量扩大也有很大作用。最重要的发明是增加后面的B键(后由其子於1720年将B音孔往上移,并将B孔缩小产生的音变成

降B音),此键即高音域键,也称泛音键。当盖住时可吹乐器的基础音列,打开时用超吹(Overblow)技巧,可吹奏出基础音列的泛音,因此音域又向上伸展了二个八度。而在当时还有一种被称为Clarino的两键的单簧乐器,在音色方面它和夏鲁摩非常的不一样;它的声音很尖锐,在演奏高音方面的能力可以媲美巴洛克时期的小号,所以这也是Clarinet这一字的来源。当时在演奏时,按照乐曲的音域的不同而交替使用这两种乐器,后来人们就把单簧管的高音域称为Clarino,而低音就称为了Chalumeau。

  而到了巴洛克时期,黑管就改为是用黄杨木和黑檀木制造了。外型也有了变化,分有两或三节,吹头的设计也不一样了,但是邓纳的设计就比较的宽 大,大概有40mm到50mm之间。这时候的单簧管只是在乐队中使用的一个效果乐器,它的演奏方式与现在的方法不同,并不是把簧片与上嘴唇接触,这样的演奏方法虽然可以把音量吹得比较大,但是声音的质感却得不到保证。在1732年单簧管名字正式被定为了Clarinet。而1730到1740年之间,单簧管出现了第三键,虽然这时候的乐器仍然处在实验和不断的改进之中,但这项改进却使原来只能超吹降B的乐器,可以和B音连接在一起了。并且由于当时的工艺制作水平不高,单簧管吹嘴的管身和簧片上的尺寸都比现代的乐器要大,音质也得不到保障,很粗糙。到了1749年单簧管开始被巴黎的歌剧院使用, 在1750年时有了五键的单簧管,这新增加的四五键,是左手和右手音;这样就可以让单簧管吹出半音阶了。在这同时,法国人罗特(G.Lot)发明出来了低音单簧管(Bass Clarinet),在低音单簧管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装置,它是为右手的大拇指准备的,用来控制最低音。低音单簧管的音质浑厚,并且带着一种特殊的诙谐感。至1760年的时候单簧管已经比较普遍,但当时都是由双簧管的乐师来吹奏。##end##

1764年Mozart在作品十八号中使用单簧管.然而1700~1770年间的一些作曲家如Hasse,Vivaldi,Rameau,Arne,Telemann,Handel,J.S.Bach,Dittersdoort,Stamitz等人都曾在作品中使用单簧管,但当时单簧管还是没有其它木管乐器的地位。 而在1770年左右出现了F调的中音单簧管,叫做巴赛管(Basset Horn),管腔比较细管壁也较薄。Mozart在《狄托的仁慈》、《魔笛》、《後宫诱逃》、《安魂曲》及《小夜曲 K361》均都使用了巴赛管。1770到7180年间在英国出现了一批吹嘴的调音管,此时的演奏者就如同现在的演奏者一样,都是使用同一个吹嘴来吹奏其他调的乐器。到1789年9月29日的时候Mozart将作品581号单簧管五重奏列入他的作品目录,在12月22日单簧管演奏家Anton stadler在维也纳首演,此曲与作品622号单簧管协奏曲,是Mozart访问曼海姆管弦乐团之後为A.Stardler所写的,作品属于晚期作品,完成于1791年,正是因为这两首作品,使得单簧管在管弦乐中与其他的管弦乐器有着相同的地位。 1806年德国人米勒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他给单簧管增加了一个十分特别的装置,那就是右手拇指扣环,从此以后演奏者们就告别了以前那种不牢靠的演奏方式,演奏的时候手型更加的固定,表演的时候更加的牢靠,除了这以外,为了增加乐器的运动性,他把乐器上原来的半圆形音孔垫,改变成了现在的皮革绷制圆饼状,这样音孔的气密度也就变得更加地好了。从此以后米勒改进后的单簧管也逐渐成为了德式单簧管的原形。同一时期,有一些其他的德国单簧管演奏者,开始尝试着用单簧管的簧片与下唇接触,这样的吹奏法成为了现代演奏者的标准方式。1837年,法国人布菲(August Buffet)发明了单簧管使用的弹簧针,在这之后布菲与法国的演奏家克劳斯开始联合运用弹簧针,开发出一款“克劳斯.布菲单簧管” 。它有一项新的环键装置,新装置能让手指在压上音孔的同时,还能够使用波姆长轴连杆去控制其他的音孔。这样的发明使乐器在指法上变得更加地顺理成章了。克劳斯.布菲单簧管在机械构造上来说,比之前的单簧管已经复杂了很多了,他们俩为这个单簧管设计了六个环键以及十七个按键,这款单簧管得到了演奏者们一致的好评。而到了1870年,这款乐器已然成为了法式乐器的标准,并且流传到了比利时、美国、意大利、英国、等等其他的欧洲大国。1885年,西班牙人古梅兹又在英国伦敦发明了全波姆式单簧管,他在“克劳斯.布菲”单簧管的系统上,为单簧管安上了第七个按键,这个重大的改变除了改善右手的颤音外,还加上左手与上管的机械装置。从此以后法式单簧管不论在转调、颤音、半音阶等方面,都已经基本符合各方面的要求了。

1860年,德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Carl Baermann)感觉到了米勒改进后的单簧管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于是和乐器制造家欧坦斯谭纳合作开始构思如何才可以改善米勒单簧管上一些不合理的指法,之后发明出来将环键与长轴连杆的优点运用在乐器上。之后贝尔曼的这款单簧管就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初。它的特点就是在管身上开的孔少,从而使得这个管的音色方面更加的干净,但是它的指法比波姆式的麻烦。在演奏浪漫后期以前的乐曲时,米勒与波姆式单簧管的性能都差不多。但是在演奏浪漫后期的作品时,米勒单簧管在操作性方面和音量的张力上就比波姆式要差上一些。   在1900年欧德开始针对这两个型号的单簧管开始开发新的系统,他希望单簧管在音色上来说比较的干净而且在指法的运用上也可以简单方便能集两家之长避两家之短,在1920年的时候,他研发出欧德式系统,这种系统的单簧管在音准上避免了法式乐器低音太低高音太高的问题,它有5个环键和27个按键,指法的便利性也与法式相当,但是它也不是十全十美,它的有些音孔之间的距离较远,对于某些手掌太小的人来说演奏起来不是太有利。

 我国著名的管乐教育家,杰出的单簧管演奏大师穆志清先生,自幼热爱音乐,16岁时(1904年),中学毕业,考入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办的海关附设音乐专修班,当时罗伯特担任清政府海关总务司,这个专修班是利用关税开办起来的。19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个小型管乐队只有十人,虽然只有微不足道的十个人,却是史料记载的由中国人组成的第一个西式管乐队。之后,管乐队在北京又招收了新学员,并且聘请了外国的专业教练教授技能,除了原来已经有的管乐外,还增加了弦乐乐器,并且改名为海关附设音乐专修班。有了国外专业老师的指导,乐队的演奏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时的北京颇负盛名,成为清朝宫廷接待外宾和外国人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穆先生跟随葡萄牙籍教练恩卡拉查欧(M.Encarnacao)和多尔顿(Dalton)学习中音号和单簧管的演奏,同时学习指挥和提琴。在我国音乐发展近代史上,穆先生当之无愧为中国人掌握外国管弦乐器的第一代开拓者,从此中国也有了音色美妙的单簧管。

在几百年单簧管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间,曾经有过多种调的单簧管,但是在实践和运用中被慢慢地淘汰掉了,最后留下来的就是A调、降B调这两种普通单簧管和降B调低音单簧管,至于其他的降E调、D调高音单簧管,只是偶尔在乐队需要的时候临时使用一下。如今,经过不断的实践、改进和完善,单簧管已一跃成为木管乐器中性能最佳,运用最广,影响很大的乐器。其表现力丰富,强弱幅度大,音色深厚而明亮是其它木管乐器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不仅具有担任合奏的能力,更具备独奏乐器的所有功能。

参考文献:

《单簧管》:(英)罗森编,章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5月1版。

《音乐小百科——单簧管》(荷)雨果·平克斯特波尔 著,王旭青 译/2007年04月/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电话:13550137653

 

上一篇: 单簧管改进和完善

下一篇: 单簧管改进和完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