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陶渊明称心任真的饮酒境界
 
更新日期:2022-08-29   来源:   浏览次数: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陶渊明秉持称心易足的饮酒观,从中可看出他的人生态度。面对短暂的人生,陶渊明认为应当把握现世,重视自然实际的人生,追求饮酒的乐趣。比如,他写道

 
 陶渊明秉持“称心”“易足”的饮酒观,从中可看出他的人生态度。面对短暂的人生,陶渊明认为应当把握现世,重视自然实际的人生,追求饮酒的乐趣。比如,他写道:“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形赠影》),“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陶渊明处在世道沦丧的时代,他直指人们为了功名利禄不肯饮酒,把美誉盛名当作个体生命的全部价值,压抑自己的本性,这种做法在陶渊明看来不值得提倡。他看透生命的种种限制,对于个体而言,荣华富贵是飘忽无常、不可久恃的,生死、荣辱等都是对自我本真的束缚。他说,“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饮酒二十首》其一)参悟道人生的局限性与人道的变换规律后,他抛开物欲与世情的羁绊,“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所以纵心而饮,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观照生命,享受当下饮酒所带来的快乐。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从深层的生命体悟中把握饮酒,他在乎的是精神的完足自适,饮酒只求称心自得。
不过,陶渊明主张的及时行乐与魏晋名士的狂放纵饮不同,他爱酒,但是不像魏晋名士那样往往陶醉于物质的享乐与感官的刺激。陶渊明所追求的物质,只是人赖以维持生命的需要,他认为过多的物质欲念反而会使生命受累,所以在称心的基础上,陶渊明还持有“易足”的饮酒态度。他在《时运》其二里写道:“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在他看来,凡事只要符合自己的本心,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就能不以穷通为怀,这样的人生是很容易满足的。从这种不贪恋物质,而是追求精神自足的人生观来看,陶渊明实际上已然进入审美的人生境界,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抖落精神的尘埃,在傲然自足中抱朴含真,人生便能无往而不适,自得其乐。
然而,当嗜好饮酒的陶渊明面临无酒以饮的境地时,对饮酒的体悟又是另一番境界。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极其贫困,甚至到了酒壶中滴酒不剩的窘迫状态,“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七首》其二),“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岁暮和张常侍》)。对于嗜酒如命的陶渊明来说,在贫苦的人生晚景无酒以行乐,无酒来解忧慰情,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此时饮酒已经不再是感官上用来享受的物质,而是考验着陶渊明安贫乐道、固穷守节的自我操守。他在《九日闲居并序》中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在陶渊明眼中,酒和菊都是不可或缺之物,酒能够祛除忧愁,菊花能够益寿延年。可是当下诗人时运不济,生活贫困,重阳节这天只有菊花可赏,却没有钱买酒,不免流露出无酒可饮的惆怅。然而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身处困窘之境,仍然能够“独闲谣”“栖迟固多娱”,展现出安时处顺、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在超越无酒的悲伤后,能够不依赖于酒,做到不为物役,达到穷通无所思虑,形迹憔悴顺应自然造化的境界。在有酒与无酒之间,饮与不饮的两端,陶渊明对饮酒行为展开深入的思辨,他曾写过一首《止酒》诗,嗜酒的陶渊明宣称要停饮,此一宣言引发后人诸多议论。如清代蒋薰说:“初言酒不能止,继言止酒可仙,想是偶然乏酒,作此游戏言,故曰‘今朝真止’”,认为陶渊明突然说止酒与他嗜酒的一面相矛盾,所以应该是在偶然缺酒喝时的游戏之言。而清代温汝能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说:“‘止’之为义为大,人能随遇而安,即得所止。渊明能饮能止,不役于物,非知道者不能也。丹谓其罚酒,作游戏言,其视渊明固浅。”温汝能认为陶渊明之“止酒”有随遇而安之意,他可饮酒也可止酒,不被外物所拘泥,正显示出他固穷守道的志节。陶渊明在《止酒》中所呈现的饮酒态度,可以说是针对前人或被礼制所限、或沉湎于酒的回应,揭示出深刻的饮酒智慧,一方面,适当的饮酒可以使人称心自足;另一方面,“止”的意味提醒人们不能耽于酒的物质性,而应充分保持理性的空间,真正的善饮者总是能在饮与不饮之间找到身心的平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陶渊明称心任真的饮酒境界

下一篇: 陶渊明称心任真的饮酒境界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