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海德格尔关于“时间论”和“死亡学说”
 
更新日期:2019-09-24   来源:江汉考古   浏览次数:5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海德格尔的另一重大发明是在时间问题上的阐述。他所诉说的这个时间跟笔者们通过手表表现出来的时间不一样,笔者们用眼睛看到的时间的表现物,那是无始

 
海德格尔的另一重大发明是在时间问题上的阐述。他所诉说的这个时间跟笔者们通过手表表现出来的时间不一样,笔者们用眼睛看到的时间的表现物,那是无始无终的,永远延续下去的。而海德格尔的时间是有终点的,不仅有终点,而且还有起点。拿人来说,人的起点就是出生,从海德格尔那里看来,人是被抛弃的,非本真的,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这种死亡是确定的,无法更改的,当有一天你意识到你终有一天会死去的时候,你的时间就开始了,并且无论你的人生如何的发展,无论在这个阶段有多少经历,最后都是在接近死亡,这是真理。
时间具有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将来,在海德格尔看来未来是最重要的维度。当你意识到必然死亡的时候,这种将来也就开始了,换句话说不是单纯的将来,而是已经来了。此时的你也就由非本真回到了一种本真状态,反而成了自笔者的解放。在这里,笔者就想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先行者加尔文曾说过:“人的命运的结果已经定了,当你认识到这种命运的结果的时候,而你要做的不是无为,而是努力,而那个努力的结果就是你最后要达到命运的结果”,现在看来,海德格尔的时间之说与加尔文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许是时代大背景所造就的。但是海德格尔强调:在你意识到自己终会死亡之前,你是以一种浮沉的状态游离于这世界之中的,某一天,你突然顿悟,意识到死亡终究到来,才有可能上升为本真状态,生命的旅程才真正开启。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可能会达到本真状态,海德格尔在强调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其实,海德格尔在他的理论当中都伴随着一种可能性,人之所以成为人,也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可能一不小心就没有现在的人类了;花之所以能够开花,开出这种颜色的花,那也是一种可能性,可能一个外在条件的改变,就开不出这种美丽动人的花了。很明显,他在反对一种先验主义,他在反对先定论,他在反对规则与制度,甚至说他在反对形而上学。在笔者看来,海德格尔能够超越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就是因为他抓住了真理的尾巴了,并把这个真理的曙光带给了大多数人,实现自笔者解放,回归最本真的自己。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概念是这样说的:“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是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就是说死亡是恢复或是找寻到了自己的本真,而这种本真是他人所不能替换的,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历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死亡的时间的不确定,即时间的终结点不确定,这是一种可能性,在此之前都是“向死而生”。在关于存在者真正死亡之前,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死亡,其他存在者的死亡,从他们的死亡中你可能会感觉到时间的终点,可能会有自己的感悟,而这只能成为你继续规划自己人生的依据而已。例如说:一个好朋友年纪轻轻,英年早逝,你由此感悟人生苦短,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当那一天来临时,能够不后悔,并坦然面对死亡。而真正实实在在的去体悟死亡,只能是自己,存在者本身的死亡,随着存在者本身的死亡,存在也就不存在了。从这里笔者们还是能够看到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里面所包含着的物质基础,形体既然不在了,通过人脑所反映的意识也根本不可能存在,进而物质的运动又怎么会存在呢?
笔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一定会死,而每个人在知道这个真理之后,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开启的时间沙漏。如果说,用心过好每一天的人是在回归本真的话,而那种荒度人生的存在者能不能算作回归本真呢?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对待死亡和对待生活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死亡,无论你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就算是整天在酒精里泡着,你也是在“向死而生”,相反,你畏惧死亡,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存在的一种状态,一种必然的状态,那么及时每天你活着很充实,你还是不能够回归本真,也就说你在继续否定死亡的继续存在,这实际上很痛苦,精神得不到解脱,一直在挣扎着脱离这个已经有的既定状态。这种既定状态是自然而然的,不是谁规定的,更不是哪种神明所规定的。
那关于西方的上帝,实际上通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也就可以证明他的不存在。上帝在西方人看来是完美的化身,无所不能的,救赎世俗的一切,那假如说上帝存在,那是不是得有一个存在者,来表现出这种存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上帝应该是亚洲人,还是应该是非洲人,还是他的老家欧洲呢?到底这种存在是以什么样的存在者的样式出现的呢?笔者不得而知,如果上帝真的存在,按照存在主义的理论,他会自己做出自己的选择,他是有自由意识的,除非他是被创造的,没有自己的意识,被谁创造,被人吗?还是在他之上有更伟大的神明的存在呢?如果是后者,那么上帝之说就是与它的教义大相矛盾了,如果是前者,那么这种存在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存在,是人用来寄托情感的一种载体,从这一方面来看,将意识现实化,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是上帝存在的拥有之意。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就是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生死观,个体也就是世界的存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海德格尔关于“时间论”和“死亡学说”

下一篇: 海德格尔关于“时间论”和“死亡学说”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