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 ——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追求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7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追求[*]摘要: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

——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追求[*]


摘要: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于生态的保护,同时涵盖着生态的支持。生态保护是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与修整,使之免遭破坏或对受损的修复,从而维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支持是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与优化,使生态系统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互为联系,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是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追求。

关键词:生态保护  生态支持  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观  思维逻辑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科学阐述。” [2]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观也发生了嬗变,生态文明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的保护,同时强调生态的支持。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互为联系,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是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追求。

一、当代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意蕴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代有识之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观也不断深化与升华,形成了以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有机统一为路径、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当代生态文明观。当代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应然与实然成果。

1、当代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

当代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敬畏自然为原则,通过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在这一科学内涵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强调生态文明价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是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观的核心要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彰显了生态文明关爱人的精神实质,又体现了生态文明服务人的价值取向。##end##

以敬畏自然为原则是指我们对自然环境应当持敬重与尊重的态度,将自然视为人们的亲密朋友与伙伴,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友善性、互惠性、多样性,而不能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奴隶,视为可随意支配的对象和利用的工具。正如岩佐茂所说:“在自然观上我们应该克服那种仅仅把自然当作人为生产而利用支配的对象、素材的片面自然观,重新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重视在德国唯心主义中得到展开,并由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继承的那一辩证自然观。”[3]人们与自然的协调性、友善性、互惠性和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而且还体现在人们主动地沟通自然、联系自然、协调自然以及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优化自然、美化自然也是敬畏自然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路径,是对自然敬畏与热爱的理性表达。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是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所谓生态保护,就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捍卫、整治与修复,从而维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支持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地改善与改造、提升与优化,使生态系统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两大结构系统,是互为贯通的两个层面。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层面,生态保护的实施与推进为生态支持提供基础性保障,为生态发展与优化创造基本条件;生态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层面,生态支持的实施与推进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提升与发展的空间,是源于生态保护又高于生态保护的生态建设、是在生态保护基础上的生态发展。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共同体。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往往会交织在一起,难以剥离。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与自然的作用,表现为双重的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类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而且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影响到当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影响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推进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既是生态文明的发展任务,也是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

2、当代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特征

当代生态文明观是发展的文明理念,是不断完善与提升的文明观,具有人本性与和谐性、发展性与主动性、整体性与层次性有机结合的显著特征。

人本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结合是指当代生态文明观不仅注重以人为本,不仅强调要关心人、服务人,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生态条件,而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共生共荣。人本性与和谐性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人本性需要通过和谐性来实现,因为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时,才能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适宜乃至良好的条件,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然而和谐性也需要人本性来推进,因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人的生存质量和长远发展的视野来认识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自觉地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人本之目的。

发展性与主动性的有机结合是指当代生态文明观不仅体现了人类在生态文明观念上的提升与进步,即从生态保护的理念转向生态保护与支持相结合的理念,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更加全面、更为完善,从而彰显出当代生态文明观的发展性。同时,在行为实践的指向上从较为被动转向为更加主动,使当代生态文明观的主体能动性特征更为明显。在生态保护中,人们的行为实践虽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如主动开展生态保护、主动对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等,但这种主动性往往是行为实践的表象,就生态保护行为实践的本质来说更具被动性。这是因为,生态保护是对生态破坏的防御和捍卫,是对生态破坏的修复和应对,防御和修复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被动性,是对它事物作用与影响或试图作用与影响的应对反应。因此,生态保护既具有主动性,但更具有被动性。生态支持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主动进行改善与改造、提升与优化,使生态系统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而彰显出行为实践的积极主动性。发展性与主动性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发展性决定了主动性,赋予了主动性之动力与活力;主动性是发展性的产物,是发展性现实价值的具体体现。赋予了发展性现实意义。发展性与主动性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是当代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特征与标志。

整体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是当代生态文明观的又一重要特征。整体性是指当代生态文明观内涵丰富、系统完整,不仅涉及涉及当代生态文明的出发点与目的,而且涵盖着当代生态文明的遵循原则、实现路径等诸多核心要素,这些核心要素构建了当代生态文明观的形态结构,充分揭示了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整体性特征。层次性是指当代生态文明观在生态保护观念的层面上实现了升华与超越,即在生态保护的层面上拓展出了生态支持层面,使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两个层次互相依托、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从而使当代生态文明理念更加丰富与完善、更加科学系统化。整体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使当代生态文明观既有内涵的广度,又有层次的深度,两者的有机结合赋予了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新高度、新境界。

3、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要求

当代生态文明观是对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对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规律及要素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当代生态文明观具有显著的科学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实践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引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正确的实践。在审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当以整体意识、发展意识和全球意识来考量,这是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要求。

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整体意识是指在审视生态文明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求树立整体观念、全局观念、系统观念,把握整体分析的方法论,善于全面地分析、科学地选择实现路径,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考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又要考虑自然界的规律、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既要考虑人的利益,又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维系与改善;既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又要顾及后代人的利益;既要考虑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又要考虑生态的支持和发展;既要考虑推进生态文明进程中的技术层面因素,又要考虑到观念意识层面的因素、制度和政策层面等诸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本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又要考虑到全国及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以整体观来审视和分析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既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又赋予了当代生态文明观的科学性。

当代生态文明观的发展意识是指在审视生态文明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有超前性、预见性。我们不仅要“向后看”,即善于回顾和总结生态文明发展史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善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思想养料,而且更要善于“向前看”,即将当下的生态文明实践看作正在形成的历史,并通过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来预见未来、展望未来、引领未来、把握未来。当代生态文明观要求我们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新起点上,对过去、现实、和未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量,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从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的设想,进而有效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其次,发展意识还体现在注重生态文明质量的提升与发展之中,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关注生态保护,为生态发展奠定基础,又注重生态支持,为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的实现路径。使生态文明在发展中进一步巩固,在巩固中进一步提高,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的质量与水平。

当代生态文明观的全球意识是指我们在审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时,要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要把本地区、本国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与发展置于全球生态文明及建设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与考察、分析与研判。因为,生态文明问题并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并非是某个国家的责任,而是全球的事业、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责任。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与全球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紧密相关,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都将促进世界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作贡献,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将惠及每个地区每个国家。党的十八大为此要求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4]因此,当代生态文明观要求在推进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中要有开放的意识、全球的意识、合作的意识,以此引领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整体的效应。

二、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着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两大建设系统,这两大建设系统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构成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共同体。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共荣、和谐发展是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追求。

1、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基础

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源远流长。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就闪耀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尽管道家要求人们无所作为,被动地顺应自然,是一种较为消极的自然主义立场与态度,但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不能不说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则倡导人类要“赞天地之化育”,要“与天地参”,提醒人们认识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时候,也应意识到人要与天地即自然并存共荣。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也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的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正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就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人就理所应当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去破坏。恩格斯则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居民和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因破坏森林而受到大自然报复的典型实例告诫人们要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不能随心所欲地去破坏自然,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报复。“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期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和意义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生态保护也有较为深入的解析和论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各国有识之士高度关注并奔走呼号,绿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随之蓬勃发展且方兴未艾。当今时代,生态保护已成为各有识之国的观念自觉和行动自觉,成为不少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任务。

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基础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防御的盾牌功能,以防止和抵御各种有害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及进一步的损害,维系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二是对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治疗功能,即对已遭受破坏和损害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相关的整治与修复,从而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必要的自然生态条件。这两大功能互为依托、互相作用,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保护体系,维系着人们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态保护是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与必要举措,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为此,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7]“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8]

2、 生态支持是生态文明的优化发展。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顺从自然和服从自然,但人类并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顺从自然和服从自然。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人具有主动适应、能动顺从和服从自然的品质,具有能动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早就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9]恩格斯进一步阐述到:“只有人能够做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随着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起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10]恩格斯在批判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自然主义历史观的片面性时强调:这种历史观“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的,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辨证地阐明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人类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合理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当然,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非是随心所欲,“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12]恩格斯强调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来支配自然界,而不是主观地恶意地支配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3]因此,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科学地改造自然界,改造世界。

生态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和发展层面,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社会实践。生态支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与优化,使自然界更适合、更有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的发展更有保障。生态支持是人们高境界的企盼、高层次的追求,因为只要是具备思辨能力和正常价值判断的人,都希望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科学改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物种更多样,都希望人们的生活环境更适宜、更理想、更美好。当然,在生态支持中既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重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规律、把握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推进生态支持、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优化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加融合,共生共荣。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们的企盼与愿望,更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14]

3、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是有机的统一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保护发挥着基础性建设作用,为生态支持奠定发展的基础,提供发展的条件;生态支持则是在生态保护基础上的发展和优化,改善和提升,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构成生态文明的建设共同体,协同推进着生态文明的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果人们仅仅注重生态保护,不关注不推进生态支持,生态文明的建设就只能在基础建设层面展开,在维护和修复之间循环,在巩固和维系阶段徘徊,生态文明则难以得到发展与优化,难以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这就难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适宜的自然生态系统、更理想的生态环境;如果我们仅仅注重生态支持,不关注不推进生态保护,生态支持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生态支持就会失去发展之根基、提升之依托,就成为难以支撑、无以支撑的空中楼阁,生态支持的目的和价值也就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难以稳固与持久。因此,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两者密切相关、相联相通、相依相融,不可割裂、不可偏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有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有机结合与协同作用,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优化发展,才能通过维护修复、科学改造手段,在维系基础上优化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坚实的生态基础、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唯有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关爱人、服务人的人本目的,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美丽中国的宏伟建设目标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是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维逻辑,是生态文明价值实现的优化路径,是生态文明观在当代的重要发展成果。

4、 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有机统一的实现要素

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事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涵盖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有机统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需要有观念、政策、制度、技术四大相关要素的支撑。

观念要素是指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理念,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明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观念保障。就观念与行动的逻辑关系而言,观念是基础,观念是内在动力,只有深化认识、形成观念、确立观念,才能通过观念的自觉来达到行动的自觉。观念是行动的始动力和内驱动力,行动是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观念的自觉,便没有行动的自觉。在观念形成中,尤其要注意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观,形成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注重生态保护,努力维系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又要注重生态支持,努力构建和发展更好更优的自然生态系统,使人的生存与发展享有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生态保障。

政策要素是指由政府和权力机关制定并出台相关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政策条文,通过这些政策条文来导向和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行为,来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维护和完善自然生态系统,引导人们科学生活、健康生活、幸福生活。同时,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人们关注生态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力度,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制度要素是指由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其表现形式有相关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正式制度和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章或行动准则,是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5]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16]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和支持制度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根本的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都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驾护航。

技术要素是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技术要素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能有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生态破坏局面、提升生态修复水平、推进生态优化发展,从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大量的事实已证明:科学技术手段的先进与否、合理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效。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技术要素,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手段。胡锦涛曾指出:要大力研发和推广使用“先进能源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切实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要根据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禀赋条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力争在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7]需要强调的是,技术要素不仅要求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强调本土研发,还要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善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科技能力。此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亦是生态支持的强大武器,生态保护和生态支持都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

Realization of the Organic Unit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Support

——Aspiration after the Thinking Logic and Value of  the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

Xia Dong-min  Wang Huan-che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Abstract: In moder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ve-in-one overall arrangements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feature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both theory and action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oes not only concern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but simultaneously covers the ecological support.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ns to maintain and adjust the ecological system on which the human beings rely and prevent it from being destroyed, which keeps the human being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support means to better and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system on which the human beings rely, causing the ecological system to fit the mankind’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he ecological support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depend on each other, enhance each other, thus pushing forward the healthy, orderly,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rganic unit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support is the aspiration after the thinking logic and value of the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

Key words: ecologic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support; organic un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 thinking logic

注释:

[1][4][7][8][14][15][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第40~41页,第40页,第41页,第40页,第41页,第41页。

[2]夏东民、金朝晖:“论‘五位一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第9页。

[3]岩佐茂(日):《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5][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第162页。

[6][10][11][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第421页,第483~484,第560页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26页。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哲学思考》(项目编号:12YJA710075)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论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规律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10001)的阶段性成果。

[†]夏东民(1956~)男,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哲学博士、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联系方式:手机:13706118811,电子邮箱:xiadm@jsut.,edu.cn;王焕成(1972~)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方式:手机:13912311869;E-mail:441384878@qq.com

 

上一篇: 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 ——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追求

下一篇: 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支持的有机统一 ——当代生态文明观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追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