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阅读教学的公式化
 
更新日期:2022-11-09   来源:   浏览次数:6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由于高考备考时间有限,部分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了提高效率,所以就像数学一样给出解题公式,例如解读文章主旨的公式:作者通过对某事件的描写或者对

 
 由于高考备考时间有限,部分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了提高“效率”,所以就像数学一样给出解题公式,例如解读文章主旨的“公式”:作者通过对某事件的描写或者对某人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这个公式看似完整,但这里存在一个跳跃,即直接从现象跳跃到了结果,中间少了原因的分析,因此是空洞的。笔者以为,在这个公式中间应补充:为什么文中的某事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在“公式”中间补充原因对于增加文本阅读的深度很关键,但苦于很难分析,这大概是解题公式省略它的缘由。这样公式化、跳跃性地作品解读犹如蜻蜓点水,如果年久月深地进行重复,危害极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要学生进行生动的创造。因此,如果长期让学生去记忆诸如“通过……描写就表现了……”、“通过……人物的刻画就表现了……主题”等伪条件式,不仅会让学生觉得语文枯燥无味进而对教师所讲的话漠不关心,还会僵化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造型人才。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便捷的途径之一是借助体悟社会生活本质的学术理论来分析文字背后深层原因,即借用社会学来解释文学。笔者以为,关于《乡土中国》的教学不应止步于教学生知晓其重要概念以及阅读整本学术著作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学以致用,利用其中的社会学理论加深关于文学文本阅读教学的深度,增强理论支撑,拓展理论眼界,使阅读理解的每一步都有依有据,而非浮于表面。具体而言,在梳理《乡土中国》中重要社会学理论概念时,不仅让学生联系相应的社会生活情境来理解概念,还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举相应的文本情境来应用概念,实现知识—实践和社会学—文学的飞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阅读教学的公式化

下一篇: 阅读教学的公式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