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校企合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更新日期:2022-09-13   来源:   浏览次数: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归因分析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基本上都是绝对的主角,而企业一般主动或被动的处于配角的位置,校企合作的深度

 
 (一)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归因分析
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基本上都是绝对的主角,而企业一般主动或被动的处于配角的位置,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一方面,大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人力资本生产端——院校的投入,而消费端——企业感受到的收益微乎其微,企业人力资本的交易成本没有明显的降低,企业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参与人才培养的“甜头”,自然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低;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等与企业的发展需求不契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验实践与考核评价等都是高校负主要责任,企业参与度有限。诸如此类,学校多为主动方而企业多为被动方,呈现“一头冷一头热”的问题。
1. 校企双方难以找准利益的结合点
校企双方实现长期深入合作的基础是找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和结合点。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个直接主体,高校追求学科、专业建设的社会评价与社会认同,以获得更多的配套资源和更优秀的生源;而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推动其投身校企合作最为重要的原因除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利润之外就是想从合作院校中获得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的技术服务。高校应该认识到只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拓展实践体系、更新教育内容、优化考核体系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校企双方合作存在一定的跟风与盲目性
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人才主要职责的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企业的利益,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双方共赢,为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校企合作的进程中,高校往往容易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不通过深入调研企业的技术水平、教学资源、生产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来考察企业是否具备合作的实力,是否契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高校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校企长期、深度合作的达成,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得企业对学校合作的诚意感受甚微。
(二)校企合作呈现“两张皮”的归因分析
1.生产信息保密,企业实践流于形式
由于大多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有保密性、安全性、洁净度的要求而无法向学生毫无保留的“展示”,导致学生去企业实践层次大多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的走马观花层面,只能看到企业的整体面貌,学习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与主要的生产产品,参观也大多局限于外包车间,对核心的生产工艺、单元操作、控制系统与生产设备几乎是见不到、学不到,更不可能上手操作。导致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学不到多少实际生产内容,无法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2.企业导师忙于工作无暇教学
企业技术人员往往忙于工作,与高校教师联系不紧密,无法抽出时间一起备课、研究与优化教学内容,导致学校教师讲一套,企业员工又讲另一套,两套内容无法自然衔接或者内容重复,双方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同时考核方式不一致的问题也很明显。
3.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方面,企业过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人才培养的支出;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有些高校也容易陷入以企业要求为指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专注于企业的需要,忽视学生发展的需求,导致学校育人职责的弱化。总之,企业经济效益的生产性与高校社会效益的教育性存在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校企合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下一篇: 校企合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