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礼崩乐坏:春秋政治社会礼乐治理的危机
 
更新日期:2022-09-07   来源:   浏览次数: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西周的治理是以礼治为本,礼刑共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贵族、士大夫以礼治,庶人以刑治。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

 
 西周的治理是以礼治为本,礼刑共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贵族、士大夫以礼治,庶人以刑治。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讲:“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 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农田制度的变革,“籍”的方法废除不用,这时籍礼只是统治者用来表示关心农业生产的礼仪。由于军队成分和战斗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大搜礼就失去作用。由于地方组织的改变,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性质也不同了。这时由于中央集权政体的建立,执政者统治的需要,重视的是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荀子》的《礼论篇》着重讲究祭礼和丧礼,对丧礼讲得特别详细,就是为当时的礼乐制度制造理论根据的。]这种治理在春秋时期首先在贵族、士大夫中引起混乱。周天子约束的丧失,使得各路诸侯不再依身份的分类受到外在管束,西周时期的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礼崩乐坏是对于西周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一种形象描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容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这样能够快速地集结社会资源,进行统一支配、安排,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会正走向全面解体。
2、各诸侯国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春秋时期,平王东迁,苟存于洛阳一隅,不复当年地域广阔,自然实力大减,威仪不再,而事事需仰仗诸侯大国的鼻息。之后桓王繻葛之战落败,先是郑国,而后诸大国,均不事周室。周天子自身尚仰人鼻息,哪有实力兼顾诸侯国不平之事。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显示其尊贵的身份、政治野心和行使的强大权力。西周的礼乐是贵族专用,显示身份、地位、权力,以奢华(奢)与完备(易)为基本特征,普通庶民根本无力承担礼乐所需要的高额成本。
4、 传统姬姓诸侯在激烈的诸侯竞争中纷纷衰落,而非姬姓的边缘诸侯,如齐国、秦国、楚国日渐强大。晋国自晋文公忌惮本族子弟的政治野心,而施行任用外姓的“六卿制度”,虽然奠定了晋国霸主地位,但也使得政治权力被外姓大夫瓜分,导致后来的“三家分晋”。尚亲者虽能持久但必孱弱,尚功者虽强但易有篡弑之臣。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櫡,炮烙生乎热升。
5、随着诸侯、大夫贵族权力增大,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礼崩乐坏导致的礼乐社会治理结构的解体的最大危机是人才培养机制的丧失。原来是学在官府,人才的培养在于贵族,礼乐行于贵族,就在于培养士大夫子弟。庶民由于忙碌于生计,无暇顾及自身的发展。而贵族则养尊处优,专事于自身发展和人格健全。在生产力低下的西周,这种以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分工可以有效地维护当时的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穿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礼崩乐坏:春秋政治社会礼乐治理的危机

下一篇: 礼崩乐坏:春秋政治社会礼乐治理的危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