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存在空间的导演解读
 
更新日期:2022-08-23   来源:   浏览次数:5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每一座城市在不同导演的个人风格加工后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意识的空间选择限制了城市参与影片叙事的地理区域,从而决定了城市外在形象的主导感受。导

 
 每一座城市在不同导演的个人风格加工后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意识的空间选择限制了城市参与影片叙事的地理区域,从而决定了城市外在形象的主导感受。导演个人风格的确立受到过去生活经验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主观色彩。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提出“存在空间”概念,“存在空间”是从大量现象的类似性中抽象出来的稳定的环境形象,即“沉淀在意识深处的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是为个人熟悉、并倾注了情感的空间,相似的概念也在奥野健男的《文学中的原风景》一书中出现,学者认为“原风景”是“作家固有的、自己形成的空间”,并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底色”或“无意识”。正如导演们接收城市气质给予自身的灵感,在个人化的加工下传达新的城市认同,归根究底是主观想象的结果,其呈现出的城市空间更接近于“超越真实”的虚拟世界,是导演内心“存在空间”或“原风景”的现实外化,也是客观与主观结合的产物。城市影像、导演与城市本体三者间存在着极为微妙的关系。
(一)贾樟柯:内心感知的真实
贾樟柯曾在《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中谈到现实经验对自身电影创作的影响,“对我来说,一切纪实的方法都是为了描述我内心经验到的真实世界...我追求电影中的真实感甚于追求真实,因为我觉得真实感在美学的层面而真实仅仅停留在社会学的范畴。”他认可自己内心经验的价值,并将电影作为一种记忆方式,记录他青春时期社会巨变的十年的深刻景象,并讲述国家加速发展过程中动荡的个人命运故事。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的故事书写围绕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巨变下底层边缘人的挣扎展开,纪实风格下是一如既往的底层关怀与怀旧情感。影片外在空间真实呈现了奉节的实景,记录了三峡工程进行中破败的老城。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现实社会中奉节人民豪爽耿直的性格特点被掩盖,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寡言的底层百姓形象。现实空间与影像世界之间的差异由此显现,证明导演日常经验的总和才是人物塑造的首要依据。于他而言“内心经验到的真实世界”才是影像纪实刻画的终点,镜头下的城市在虚实之间找到平衡,通过艺术化加工中的美学经验处理,展现影像背后“令人信服的现实秩序”。
(二)张一白:怀旧感与集体记忆
城市影像的书写受到创造者的城市经验与城市认同的影响,与城市地理紧密缠绕的童年经验能够为影像创作提供独特的视角,创作的过程也成为了追寻怀旧感与城市集体记忆认同的过程。出生于重庆的导演张一白,能够熟练利用重庆地形服务于影片主题的表现,影像呈现出的丰富景观源于内心“原风景”的印象加工。从聚焦城市化背景下爱欲纠缠的《好奇害死猫》到展现工业变革中家庭纷争的《秘岸》,再到呈现重庆都市美景与真挚爱情的影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张一白的“重庆三部曲”捕捉到重庆时代发展的结点与内在人文精神世界的变化,也展现了作为导演的张一白对重庆形象剖析的进步与深度。他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在拍摄《好奇害死猫》时,对重庆的印象是城市新老建筑强烈的反差,而十年后重庆已经是一座都市感很强的城市,现代感与市井气息互相融合、互相承认的城市”,体现了他置身于城的发展性思考。“有活在并消融于城、与城同体作为城的有机构件的人,也有居住于同时思考着城,也思考估量着自己与城的关系的人,城才是人的城。”张一白的重庆影像作品不仅仅展现了重庆外在景观的魔幻壮观,更深入社会空间剖析阶级现状与城市化进程,扎根于真实的重庆居民生活,展现全景式的地理人文风貌。创作者与城市共通的情感记忆,让其心态更容易与城市取得贴近的共鸣,从而在影像创作上与城共同成长,构建出融合集体记忆与时代声音的城市空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存在空间的导演解读

下一篇: 存在空间的导演解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