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胆囊动脉常从肝右动脉发出,在胆囊管前方和肝总管后方,到达胆囊颈的上部。胆囊动脉也可从肝总动脉发出,部分也可从肝左动脉发出,少数也可从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发出,极少数穿过胆总管或肝总管的前方或后方到达胆囊。在治疗胆囊疾病的常用方法中,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广为应用,但在手术中极易引起胆囊动脉出血和胆管损伤,这也是外科医生很棘手的事情,通常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对异常的胆囊血管处理不当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及走形[1]  ,本文采用256层螺旋CT进行胆囊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在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对胆囊动脉进行重建,可以更直观的显示胆囊动脉起源、走形。同时测量各个层面的相关指标,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一年期间随机抽取215名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室行上腹部增强256层螺旋CT扫描或CTA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年龄范围21-96岁,按性别进行分组,男126例,女89例。排除标准:1>有明显的胆囊疾病而导致胆囊动脉显示欠清者。2>胆囊缺失者。3>胆囊动脉显示不佳影响观察者。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测量胆囊动脉的横径(胆囊动脉起始部 3 mm 处)、起源距离(胆囊动脉起始部距肝右动脉起始部距离)。
1.2 扫描方法 采用Philip256层螺旋 CT 机。患者取平躺仰卧位,对比剂碘佛醇65-85ml(300mgI/ml), 使用自动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经肘前静脉注射,注射速率4.0-5.0ml/s,电压120KV,电流300mAs,管球旋转速度0.27s,扫描层厚1mm,螺距0.993,EBW4.5工作站,扫描范围:自头向足方向,从膈肌至髂前上棘水平。
1.3 图像重建 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256层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层厚设定1mm,再将原始数据传入EBW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运用MIP、MPR、VR等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
1.4 图像分析 将胆囊动脉的起源、解剖形态以及测量指标通过256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及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 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同性别的胆囊动脉的起源;胆囊动脉的横径;胆囊动脉与肝右动脉的距离。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进行比较,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5例受检者中,胆囊动脉多数是单支型,其中两支型胆囊动脉(起自肝右动脉)4例;共计胆囊动脉219支,其中男性128支,女性91支。本组数据中未发现两支以上型胆囊动脉。
2.1   219支胆囊动脉中,排除36支起源变异的胆囊动脉,对183支正常起源于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进行数据测量(表1);胆囊动脉起源距离,男性106支,平均距离(33.15±11.75)mm,女性77支,平均距离(27.54±12.94)mm,按不同性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3.0550,p=0.0026(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男女间有明显差异。胆囊动脉的横径,男性106支,平均横径(1.95±0.34)mm,女性77支,平均横径(1.92±0.34)mm,按不同性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 =0.6447,p=0.518(p>0.05) ,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男女间无明显差异。
表1  183例胆囊动脉数据测量结果( 均数±标准差)mm
分组      起源距离(mm)         横径(mm)         
男性       33.15±11.75            1.95±0.34           
女性       27.54±12.94            1.92±0.34           
t 值         3.0550                 0.6477              
p 值         0.0026                 0.5180              
2.2  219支胆囊动脉中,按不同性别统计胆囊动脉起源(表2),正常起源于肝右动脉183支,占83.6%;男性106支,占48.4%,女性77支,占35.2%。起源变异36支,占16.4%,部分结果如图(1-6)所示;男性22支,占10.1%,女性14支,占6.3%。
表2   215例中胆囊动脉的起源(支、%)
分组 肝右动脉 变异肝右动脉 肝固有动脉 胃十二脂肠动脉 肝左动脉 肝中动脉 肝总动脉 
男性  106(48.4%)  11(5.0%)   2(0.9%)      3(1.4%)       4(1.8%)   1(0.5%)  1(0.5%)
女性 77(35.2%) 6(2.7%) 4(1.8%)   2(0.9%)    2(0.9%)    0       0
合计183(83.6%) 17(7.7%)   6(2.7%)     5(2.3%)      6(2.7%)    1(0.5%)   1(0.5%)
注:变异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5例)、腹腔干(2例)
2.3  219支胆囊动脉,按不同性别分组,对胆囊动脉正常起源与起源变异比较分析(表3),男女组间经统计学分析,卡方值等于0.13,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胆囊动脉正常起源与起源变异在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
表3   不同性别胆囊动脉正常与变异结果比较
分组            正常             变异            总计
男性         106(106.95)      22(21.05)       128
女性         77(76.05)        14(14.95)       91
总计         183                36               219 
x²=0.13     P>0.05
3讨论 
近年来,256层螺旋CT的发展非常迅速,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采用一种新的重建系统,称为多层面锥形束体层投影(multislice cone-beam tomography,mus-cot)重建技术,此技术的应用克服了采用单层螺旋CT线性插入重建方法所导致重建图像伪影,有很好的时间分辨率、高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CTA重建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血管以及周围邻近组织结构[2],可从不同角度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及支数,并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对胆囊动脉进行解剖学数据的测量。256层螺旋CT相比之前的64排CT技术,其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都有很大的提高,256层螺旋CT无创、图像分辨力高,后处理功能强大,具有0.27s的旋转速率,有利于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3]。以往对胆囊动脉的解剖研究主要是尸体,张泰仑、张年甲、胡启人等[4、5、6] 对胆囊动脉的变异情况国内学者有了许多分析,充填国内普通的教科书对胆囊动脉的变异情况的不足,现阶段对胆囊动脉的解剖学数据指标国内外报道的文献较少,本组资料研究显示胆囊动脉起源距离,得出结果男性起源距离大于女性起源距离,原因可能为男性身高及体重要比女性的高而重。研究胆囊动脉的横径,结果说明男女性别之间胆囊动脉的横径没有明显差异,从而表明男女之间与身高体重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