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自由的能力: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及美育观的完善
 
更新日期:2022-07-15   来源:   浏览次数:8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然的终极问题,他认为只有文化才是人类种族之自然的最终目的。为了达向文化的目的,康德把教育划分为熟巧(

 
 在《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然的终极问题,他认为只有文化才是人类种族之自然的最终目的。为了达向文化的目的,康德把教育划分为“熟巧”(die Geschicklichkeit)的“教育规范”(die Kultur der Zucht (Disziplin))与另一种“更高的天职的教育”(die höheren Bestimmung)。康德认为,前者具有消极性,强制了人的本性与自由,而后者才可以引导人们进行理性地自由选择与创造,即他论述的:“赋予我们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使我们接受比自然本身所能提升的目的更高的各种目的。”这种教育是:“美的艺术和科学,它们通过可以普遍传达的愉快,通过把教化和文雅带到社会中来,虽然不能使人有显著的改善,却可以使人文明化”。可以说,美的教育为人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尊重个人的主观意志在美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康德曾举例论证过这一观点:如果主体没有发现某物是美的,那么“就他内心深处的信念来说,首先他不会允许自己因别人观点而强制改变个人的看法,即使这些事物被千百人异口同声地高度赞扬”。如若受到了外界权威的影响,“他仍然清楚地察觉到,他人的赞同根本不能为他对于美的评判提供任何有效的证据”,“使别人愉快的东西却永远不能成为使他做出一个鉴赏判断的依据”。因此不难归纳,美育的首要作用是维护人之为人的神圣且不可侵犯的审美权利,进而其才能确保作为主体的人对于自由的审美状态的维护。
此外,康德引入了对艺术创作的分析,思考使大多数的人获取对于美的欣赏,并且可以恰切地传达自己的感受的方式。鉴赏判断使人在自由的状态里得到审美的愉悦,艺术则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普遍共通情感的媒介手段。然而康德又意识到,艺术不能取代纯粹的美,只能作为一种传达的媒介以训练人的细腻感受,因此,艺术也含有一种天然的教化作用。长经过艺术熏陶的主体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道德,进而从一个有知识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审美教育就在于可以引导对于美的欣赏者自觉地利用艺术形式将自我对象化,从而唤醒潜藏于个体内部的自由天性,进入审美地欣赏的境界。实事上,在康德看来,艺术作为一种媒介,其本身也是需要独创性的。艺术的创造是自然与自由的结合,而二者结合的关键则是天才,天才天生具有人类为艺术活动创造所特有的灵感,康德认为,“一位天才的作品不是供模仿的范例”,而是一种“依据规则的程式化教育”。因此只有天才才可以模仿天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自由的能力: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及美育观的完善

下一篇: 自由的能力: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及美育观的完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