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社会保障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更新日期:2022-06-14   来源:   浏览次数: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供求不匹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才服务于社会,社会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平台,最终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国际经验看,社会

 
 (一)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供求不匹配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才服务于社会,社会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平台,最终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很好。而在现实中,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从目前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
但我们的社会保障专业因被定义为“冷门”专业,生源紧缺因此招收门槛低,如攻读硕士报考社会保障专业不需要考数学,这就造就了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术方面相应的定量研究并不擅长,还有门槛低以及多学科交叉造成跨专业研究生占大多数,在本科时期就有良好专业基础的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少,这同样造成其在社会保障研究方面知识积累薄弱,那么相对于第一类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毕业生其局限性相对是较大的;第二类进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成为政府公务员,研究生期间锻炼的写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都是有助于在政府部门的发展,这也许是毕业生较理想的就业去向,但是按当前的情形看社会保障部门的各级公务员岗位报考并没有明确特定社会保障专业报考,因此出现管理类专业都可报考,名额被挤占竞争压力加大,所以并没有如此多的理想去向来容纳社会保障毕业生;第三类进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事物性工作,目前来看是毕业生去向的主流,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专业是最接近的两个专业,专业课程比较相近,但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企业人才的培养,而劳动与社会保障偏重于政府相关部门人才的培养,在校招各单位的招聘要求上醒目注明人力资源岗位需人力资源专业或者人力资源专业优先,浏览每一则招聘要求几乎看不到“社会保障”专业,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保障专业再一次处于劣势。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专业是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目前在失业、收入分配、老龄化、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社会保障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急需大量的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技术的社会保障专门人才。但我国目前许多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多“半路出家”,缺乏专业化素质,由此学科发展不成熟与社会急需专业人才的矛盾突出,高校供给与社会需求很大程度的脱节。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社会保障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下一篇: 社会保障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