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道德价值
 
更新日期:2022-10-28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浏览次数:56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道德价值摘要: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道德价值在整个中国绘画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对人

 

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道德价值

        

摘要: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道德价值在整个中国绘画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对人心道德良知的触动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但随着社会发展,绘画艺术在当今世界出现了艺术游离于道德的倾向,面对当今绘画艺术行业中的道德缺失,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代艺术真的不再需要道德价值了吗?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道德价值的阐述,倡导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应该离开道德对艺术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从而促使艺术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  道德价值  重建  现代性

好的绘画创作理应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对人的道德教化功能,即用艺术的感化力来实现对人们道德良知的引导作用,其对人心道德良知的触动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道德价值在整个中国绘画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对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是其它文化形式不可替代的。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道德价值的体现

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的个人修养和理想追求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取向或精神韵味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使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有着不同的艺术层次和精神境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也就是指一件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价值。这种所谓的道德价值贯穿整个中国绘画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且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教育的缺失以及市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典籍所诠释的道德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起到对市民的道德教育作用。但是,以人物画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却能以最直观的表现方式,通过对经典道德故事的生动描绘有效地向市民宣扬当时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尚。这种表现道德价值的方式在唐宋前期的人物画中体现得最为强烈和清晰。唐宋之前中国画科中的人物画高度发达,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明确而清晰地描绘直面社会现实,直至今日还能在以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等早期著名人物画作品中明显的感受到一位画家在社会道德教化方面的良苦用心。在宋朝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空前浓厚的大环境下,人物画创作趋于功力直接,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统治者提倡的道德价值标准高度一致,从而违背了创作者以及作品自身的道德价值取向,这导致士大夫画家群体去寻求另一种可以表现身心价值的手法,并且打破了人物画的局限,开创了新的绘画题材和表现手法,来表达自由丰富的内心世界,实现创作者的道德自足感。因此以山水和“四君子”为主要题材的文人画逐渐掩盖了人物画的光辉。

虽然如此,绘画的道德教化功能却未因此湮灭,文人画家通过绘画作品实现道德自足的要求却在显著增强。当画家用视觉传达梅、兰、竹、菊等题材时,往往最为注重的并不在表现其事物形态的美感,而在于它是否被作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画家逐渐把时事伦理道德赋予在山水之上,把自己对道德的认知通过山水绘画进行表现,借自然万物来传达自身的意志,寄托自己的抱负和情怀,在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向世人传达社会现实之外的道德价值。这种艺术观即“比德”审美。“比德”审美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中一种独特的精神取向,即注重自然山水审美的伦理道德情操,君子渴望通过作品的德化功能起到“传先贤之教化,垂圣人之典范”的功效。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道德价值不仅体现在那些不朽的绘画作品中,更表现出每一位文人艺士的道德情操,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道德价值导向,更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伦理道德价值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不同体现,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引导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勇于创新。

二、当今中国绘画艺术中道德价值的缺失

艺术一旦失去它的价值功能,便背离了其美学精神。在儒家文化的视野里,“存劝诫,助人伦”确乎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宗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依据,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价值功能的基本保证。

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外化的产物,无论是绘画还是 摄影、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方式,都可以被人们拿来作为一种道德宣传的手段。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在他的《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说过,艺术的职能可以影响到个体的人,而这种职能旨在树立一种更加丰富的人格,这就是艺术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扬·雅诺什曾经说过:“艺术作为艺术,不能改变一个社会的面貌,也不能向社会成员保证提供一种富裕的生活,但它能提高从事各种实际工作的人的精神境界,以它所具有的敏感和道德境界,发挥使人的面貌焕然一新的作用。”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艺德的高低,是体现他们是否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他们通过自身艺德的修养来调节各种利益矛盾。因为他们明白只有约束自己的世俗杂念,才能激发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才能,这也正是画家与画师的根本区别,画家所表达的并不单是他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表达其作品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因为只有这样的创作才能生动地揭示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自然、改变社会的伟大实践,其中更多的是是洋溢着创造者的人性,理想以及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种绘画意识形态不仅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意志,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就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土壤中培育出来的纯粹属于中华民族的画种,有着它的独立性和民族特性,所表达的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的民族意识形态。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它自己的文化根源,并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文化与价值是休戚与共的,这也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根本区别。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思想意识发生持续变动,出现了专门从事书画专业创作并以临画为生的专业画家,亦有一批文人士大夫兼职画家开始以“润笔”的费用来补充生活。以文利市、以书画利市的文化艺术现象成为这个时期新的价值趋向,这种儒学伦理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中国画坛冲击极大。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工主要集中在江浙、南京、北京及一些经济、交通便利的商业城市,并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行会组织书画商品的交流异常活跃,名人书画价格的高利,致使制作书画赝品的人群繁多,书画流通市场的赝品之多已经非宋元前人可想见。而画家的城市化,使绘画与社会政治有了更密切的关系,政治倾向或商业气息变浓。与此同时,伪作和品格低下之作也有了更多泛滥的可能。这使得文人画向着平民化、个性化、多元化、商业化的道路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思想在独立性、选择性、可变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他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早已偏离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中国传统绘画也开始具有像好莱坞一样的艺术生产、加工、出售的系统化运作模式,一种新型的艺术工业化道路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而艺术工业的出现,已经潜在的说明精英艺术向商业艺术方向的发展,但也同时潜露出艺术创作自身价值的缺失。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道德价值也被随之抛诸脑后。少数缺乏道德价值的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道德观提出了挑战。这些道德价值缺失的产物严重偏离了当今社会所应该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腐蚀了人们的灵魂,在社会上产生了消极不良的影响。因此,当今中国的艺术道德价值体系是一个关系人才培养,艺术事业发展,甚至是社会进步的大工程,必须得到我们重视。无论是当今的绘画艺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不管他有怎样多样性的表现,传达人类正义美好得到的理念依然是它的最大价值。当今社会复杂的价值观导致个人荣辱观的淡薄,追名逐利的现象层出不穷,更迫切要求重塑传统道德价值体系。

三、当今中国绘画艺术道德价值体系思考与重塑

所谓道德价值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也是一种为人的价值要求,是个人行为对于他任何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而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道德价值体系是由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对绘画艺术工作者的道德行为准则和作品的社会道德价值的具体化所组成的,强调艺术作品的道德教化功能,强调艺术创作者“人品”与“艺品”的统一。一个社会光有法制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伦理道德的教化。艺术作品在传达道德教化和给予道德人格教化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主观精神的产物,与艺术家本身的道德水平和修养是分不开的,艺术与道德本身就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艺术与道德既美和善,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契合性。伦理道德建设是艺术发展的驱动力,一个具有崇高道德价值取向的人,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经过近百年实践和探索,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方式并没有使中国绘画艺术在融合或改良中走出“困境”,并没有让画家在借鉴中学会创立一种能够表达自身具有现代价值的审美体系;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使中西两种文化真正达到水乳交融,进而形成一种健康并具有价值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有些学者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回归传统是当下绘画界针对中西融合所提出来的非艺术规律的人为命题。它产生于对西方艺术观念在民族文化中“肆无忌惮”行为的不满和对“融合”结果的不信任。传统文化成为了应对时事的敲门砖。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艺术发展,自然要建立在发扬本土文化并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这一规律之上,这是一个强大健全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最根本的原则。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历史、传统、文化、都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传统绘画艺术作为当代中国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态,对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各种绘画流派、风格及体系逐渐成熟起来,满足了国际国内艺术审美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及政治地位在世界的提升,中国绘画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何使中国绘画艺术在现代、后现代的艺术语境中更好地得到发展,在更有效地展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融入世界性与现代性因素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我们应当从中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既不固步自封,也不被“后殖民化”,以一种积极、开放、包容、多元化的文化心态去探索中国当代的绘画理论体系。首先,我们应该总结百年来中国绘画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些经验教训,特别是作为培养绘画人才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因为人才是整个道德价值体系的承载者,是社会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周恩来总理对文艺工作者说过:“天下无天生的完人,觉悟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从不自觉到自觉,认识是发展的,自己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改造。”首先,必须坚定信念,勤奋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与追求。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才能创作出传之久远的优秀文艺作品。强化创作者的思想内涵,道德要求,使其真正做到以“德”养“艺”。在开展道德教化和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创作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要综合运用道德法律和社会舆论等手段加强艺术道德体系的建设,运用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制约道德缺失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人自律与社会他律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

“伦理美学”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理念。在中国绘画史上,道德价值的诉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始终最为画家们所重视。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追根究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由孔子所显发出来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即是善与美的彻底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由庄子所显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粹的艺术性格。可以说: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道德而艺术”,而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心性而艺术”。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不得不承认:唯有“为道德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何志明,潘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04,第1版。

[2]伍蠡甫主编:《山水与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03,第1版。

[3]陈胜利:《关于艺德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戏剧》.1996.07。

[4]杨文斗:《试论新时期的艺术道德》,《学术交流》.1997.05.

[5]杜威:《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 顾超、曹孟勤:《论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10.06。

[7]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版。


 

上一篇: 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道德价值

下一篇: 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道德价值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