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藏戏面具艺术辉彩研究
 
更新日期:2022-10-26   来源:俄罗斯文艺   浏览次数:42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藏戏面具艺术辉彩研究摘要:藏戏面具由来已久,种类丰富,意蕴深厚,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藏戏面具是藏族人民在吸收了藏族原始

 

藏戏面具艺术辉彩研究

           

摘要:藏戏面具由来已久,种类丰富,意蕴深厚,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藏戏面具是藏族人民在吸收了藏族原始巫舞和寺庙跳神驱鬼面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成为藏族最有特色的戏曲工艺品。通过大量整理资料,对现存的藏戏面具品种类别,艺术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希望此篇文章在藏戏面具的理解和保护有一定地参考价值。

主题词;西藏  藏戏面具  品种类别  艺术特点  宗教内涵

                           

第一节          藏戏面具的悠久历史

[1]“所谓宗教艺术;决非僵硬无情的艺术。它通过象征表演而展现给我们的,“总是一位充满人情味的神佛,他就是生活在众生有情中间,随时贮备救度众生“[2]每一个有幸看过藏戏演出的人,无不被其古朴,怪诞,神奇,瑰丽的面具所吸引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藏戏面具,藏语为“巴“即面具的意思。藏戏的殊胜风貌和独特神韵,是藏民族特殊的生活环境,风土习惯,宗教信仰所决定的。在藏戏形成之前就以出现,其最早来源当与藏族原始苯波仪式中所戴面具的拟兽图腾舞蹈有关。人物戴面具表演的艺术形式,很早就形成了。如反映7世纪中叶吐蕃松赞干布迎娶大唐文成公主这一历史事件的大昭寺壁画《文成公主入藏欢庆图》在万人空巷倾城而出歌舞百艺欢庆演出浩大场面的中心位置,有一位牧民戴白山羊皮面具作逗引两头耗牛舞蹈的场面,其表演形式与早期白面具藏戏完全一样。

在白面具藏戏基本形成的同时宗教寺院戴面具进行跳神乐舞“羌姆“开始产生。据《莲花生传》载;“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州译经完成以后,由长老持经绕孜务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11世纪,藏传佛教后宏期开始,受到希腊文化影响的键陀罗艺术大量进入西藏,包括宗教面具进入。随着宁玛,噶举,沙迦等各个教派的形成和急剧发展,先后按照各自的教义创建,发展并盛行跳神,也开始塑造种类丰富的各种忿怒的和善静的神像面具。一直到14,15世纪,香巴噶举派著名高僧珠钦唐东杰布,为募捐集资修建铁索桥而组织演出,以古老的白面具藏戏为基础,吸收了民间歌舞,原始祭祀图腾歌舞,包括宗教舞蹈的面具艺术因素,创建并形成了后来大为盛行的蓝面具藏戏。

第二节          藏戏面具的种类##end##

藏戏面具大致可分为木雕,铜像,纸板,皮制,布料等。若按塑造对象而言,藏戏又分为四大类;

1 第一类;温巴面具

藏语“温巴”意为渔夫或猎人,是藏戏中最重要的面具这种面具分蓝,白两种。[3]蓝面具由纸板或多层缎面裱糊蓝缎制成,造型夸张绘制精巧,装饰美观,属平面性面具。白面具早于蓝面具,由白山羊为原料,造型简单是藏戏早期较古朴粗狂的面具。其造型取材于八祥瑞及如意三宝图。面具整体似宝瓶,顶端似宝伞形,伞下为如意三宝图,额上为半圆拱形,象征双鱼,拱形的下方日月徽,象征钱福金法轮,眼睛,嘴为莲花瓣,鼻子下的贝壳流苏,象征右旋海螺,面具两侧,垂挂吉祥结“巴扎”,右边的精短彩披,象征宝幢。

  2,第二类;正戏角色面具

   这类面具是按藏戏中不同的角色绘制的不同色彩的面具。不同的色彩象征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通过鲜艳的色彩,对比强烈,象征夸张。[4]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少者无理。

   黄色面具表示荣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

   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

   绿色面具表示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

   红色面具象征权利,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也常用红色。

   黑色表示凶恶,为凶怒像。

   半黑半白面具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3.第三类;动物面具

   常用于四川甘孜藏戏团中传统的狮子舞和耗牛舞。

4.第四类;宗教跳神面具

   常采用较大的泥塑布制彩绘面具,绘塑得季具体实在,又形象夸张。

第三节  藏戏面具艺术繁复的形式类别

   藏戏各个剧种程度不同的使用了面具,特别是蓝面具藏戏形成了品种式样繁琐的面具艺术。按其形态、样式和特点来看,可分为四个类别。

1.  平板式软塑面具

这是西藏戏曲中最为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面具,它的式样也发展得更为丰富。一般由皮革或呢料、绒布制作而成,从最简单的一张毛皮上挖出三个洞当做眼睛和嘴再在两眼之间挂一个胡萝卜,造型十分夸张、装饰格外美观、绘制特别精巧、色彩尤为绚丽的蓝面具,发展成了一套系列式的平板软塑面具。它们的区别在于底色的不同运用上,白面具以原色山羊皮制成。蓝面具为藏戏开场人物温巴面具,相传当年为唐东杰布造桥民工渔夫和猎人等因劳作而脸被晒黑,被湖水映蓝了,故而唐东杰布在白面具基础上加工发展成为蓝面具,进行了精致繁复的装饰,整个面部装饰象征八吉祥徽。

2.  半立体软塑面具

一般用布或者布层中塞入棉絮或比较绵软的兽毛制成,或者是皮子经压塑缝制成半立体的假面,为白、蓝两种,藏戏中的村民老头、老太,还有昌都藏戏中的仙翁所使用这种半立体软塑面具数量不多,它来源于早期的原始祭祀和民间艺术中平板式软塑面具,但已经有了发展,使之适于戏剧中人物作性格化的表演。

3.  立体硬塑面具

一般是泥塑或者泥塑脱出纸壳或漆布壳绘制而成,用于藏戏中的魔怪角色和神舞角色。如魔妃哈江面具、九头罗刹女王、外道国王面具、怖畏金刚面具、地狱阎王面具、松赞干布面具、骷髅鬼面具、马头天王面具等。这种立体硬塑面具是由跳神面具或悬挂供奉神佛面具直接发展而来。但是,在塑造时,作为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与宗教面具严格的程式和规定完全相反,它的自由性、随意性,甚至放纵性占有很大成分,完全因表演者,制作者的主观意识而变化。

4.  立体写实的动物精灵面具

有泥布硬塑的,也有用布料或皮革软塑的,多数是有头和皮毛的假形面具,如黒、白蝎子精面具,虎、豹、熊面具的影响,但是它根据戏剧情感抒发的需要,十分注重它的本身的自然真实的形态。在造型和色彩意象上,表现得极为质朴和写实,许多飞禽走兽都要制作出全身皮毛的效果。

第四节    藏戏面具的艺术特点

   藏戏面具与西藏各类面具相比而言,在总体风格上保持并发扬了原始祭祀和民间艺术面具运用兽皮、牲畜皮和粗毛线等材料所反映出来的稚气之美,还有运用布片、呢料、棉絮等较为近现代的材料表现出的制作上的自由性、放纵性,使藏戏面具永远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自然质朴、常演常新的状态,也许这就是西藏古老戏曲作为综合民间表演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它在造型上又吸收了宗教面具的夸张变形、荒诞怪异、浪漫奇幻、浓墨重彩、镶金嵌银、精致考究、蕴意隐秘、深邃等传统手法和特点,使各种类型的藏戏面具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形成了它特定的艺术表现语言。

其一、古老稚拙而瑰丽精致

   白山羊皮面具用色十分单纯,勾贴线条也很简洁,以大片山羊皮毛代表蓬松飘洒的白发,典型地反映了藏戏面具的古老、稚拙、健朴之风;蓝面具的蓝底给[5]人以色调庄重明朗、喜庆轻快之感,面具上半部半圆圈边装饰以金丝缎,吉祥图案里黑线和金线勾画,再加上脸颊上的装饰物和额头上日月同辉图像,使整个画面一方面显得古拙、凝重、典雅而又格外神圣、瑰丽、精致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藏族讲究的“不宽咫尺中,三界坛城绘”的传统美术中的要义。

其二、夸张变形而装饰优美

   它即夸张变形,写意传神,又讲究装饰趣味和优美的形式感。藏族画师和工艺匠人,在造像时重内在特征和神态感情,藏戏面具造型十分夸张,不拘于外表的真实。在用色上讲究绚丽、鲜艳、单纯、浓重、色彩明晰,对比尤其强烈。如国王的面具以红为底,显得高贵富丽,王后的小绿面具,与真实的女性脸面离得太远了,完全是象征性的。魔妃哈江的面具,在漆黑或黑花的底色上,加上红嘴、白牙或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意在反映这个角色狠毒、凶残的本性。又如善耍巫术的舞女面具,简直是太奇妙了,其造型简洁又特别夸张而传神,就是以一张半边黒半边白的怪脸,活化出了那一颗藏奸耍阴谋、玩弄两面派的小人之心。

其三、虚实结合而形神具现

   藏戏中戴面具的表演和简单化妆的神情表演,可以自如的结合在一起。布制的简约面具和皮制的平板面具都是比较虚的,属于写意传神的造型,跟神舞中宗教泥塑立体写实的面具也可以在同一个场景里表演,艺术上还十分协调。以形写神,形神相映。如温巴和各种角色面具,脸部的轮廓线和眼形、嘴形都画雕得很真实,而整个脸型面色却有事虚写。在藏戏艺术表演中,只要能表现出人物角色的性格、感情和品行就大胆使用,即使在很实在的泥塑神像面具上,也有夸张变形之处,如忿怒相神从口中伸出来的两个獠牙,把狼的形象、狮虎的形象吸收进去了,使之内在神情秉性突显了出来。

结  语

   藏戏综合和藏族各种文学艺术的精粹,将其戏剧化并发展到高峰,经过各个时代长期不间断的传习排演,从内容到形式获得不断的丰富提高,是民族艺术珍品,对藏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就其剧目和艺术表演整体来说,呈现为以面具戏为主,且有广场戏、仪式剧和宗教剧这样一种较为殊异和独特的民族戏曲形态特征。它成了我们研究西藏古代特殊社会、历史、民族、宗教不可多得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百科全书。

参  考  文  献

1、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四川出版社;335页-337页

2、刘志群《中国藏戏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与京华出版社联合1999年出版。

3、郭净著《心灵的面具》

4、张鹰《西藏寺院饠艺术》《西藏艺术研究》

5、何永才《羌姆的形成及其启示》《西藏艺术研究》



[1][1]扎雅著 谢继胜译《西藏宗教艺术》第76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郭净著《心灵的面具》第6章第293页,本土文化出版社

[3]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四川出版社 第四章民间美术 336页

[4]刘志群《中国藏戏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与京华出版社联合1999年出版

[5]刘志群《我国藏戏系统剧种论》、《中华戏曲》1988年第四期

 

上一篇: 藏戏面具艺术辉彩研究

下一篇: 藏戏面具艺术辉彩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