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内在实在论——心灵向世界的靠近
 
更新日期:2020-04-30   来源:江汉论坛   浏览次数:45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内在实在论时期,从语义学角度,通过建立语言与世界基于经验的指称关系,从而拉近了心灵与世界的距离,而真理融贯论较之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真理符合论,

 
 内在实在论时期,从语义学角度,通过建立语言与世界基于经验的指称关系,从而拉近了心灵与世界的距离,而真理融贯论较之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真理符合论,使我们的认识论在补丧失其客观性保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主体因素,使得“物自体”世界不再是独立于我们而不可言说的了。

1、外在语义论——狭窄的心理状态

普特南在1975的《“意义”的意义》中指出:“传统的语言哲学就像大多数传统哲学一样,遗漏了他人与世界,而一种更好的哲学和更好的语言学必须包含这两者。”[]文章中明确表达了普特南语义外在论的立场,认为不是语词的意义等同于内涵,从而决定指称,而是指称决定其意义。孪生地球上的“水”的例证说明决定指称的不是个体或语言共同体的心里状态。著名的“意义不在头脑之中!”表明,任何对意义的全面说明,都必须包括说话者大脑之外的因素,语词的意义由语词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因果关系所决定。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哲学家对此而产生误解,认为普特南把事物内在结构作为确定其指称的语义标志,而指责其为科学本质主义。事实上,这并非普特南本意,他意在借助科学,驳斥形而上学实在论将语词的意义视为对象属性的合取。而老虎、柠檬等例子,说明,普特南并没有赋予科学“语词意义裁决者”的角色,决定语词意义的元素是多元的,既可以是科学揭示的微观结构,也可以是使用语词时的背景,还可以是人们的兴趣。[]这被他称之为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语词意义进行“温和的理性重构”。在此意义上,语言的使用是主体心灵的能动性与外在世界的客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义外在论不是形而上学实在论(metaphysical realism),而是与此相反。形而上学实在论用神秘指称论建立起心灵与世界的关系。内在实在论则主张,世界虽在因果性上独立于心灵,但在本体论上依赖于人类心灵。换言之,世界虽然是实在的,但却是内在于心灵的概念系统的实在。与功能主义相比,心灵与世界之间的鸿沟不是无法弥合的,世界为心灵提供了内容,而心灵则赋予世界以范式,一旦我们接受了心理内容追踪世界的观念,我们就不能再认为世界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存在。正如普特南在《实在论的多重面孔》(1987)中所说的:“心灵与世界一起构成了心灵与世界。”

然而,外在语义论有其自身理论局限性,麦克道威尔对普特南外在语义论所呈现出的心灵观,提出了合理的批判,并对普特南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推动普特南转向自然实在论起到了重要作用。普特南区分了“狭窄心理状态”(narrow psychological state)与“宽泛心理状态”(wide psychological),并且认为传统哲学讨论的心理状态都是狭窄的。麦克道威尔认为普特南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普特南没有看到狭窄心理状态表象的背后是封闭的心灵——与世界隔离的孤立的心灵。而普特南自己也是以孤立的方式,解决“心灵与世界关系”问题的。麦克道威尔认为“意义不在头脑中!”,是将心灵等同于某种器官,比如大脑,无法摆脱头脑对心灵的束缚,依旧会将心灵封闭起来。麦克道威尔的论点是:只要我们还在考虑在何处放置心灵,我们的心灵观就依然会是狭窄的。[]如果一开始就不对心灵进行定位,语义外在论与内在论之争就不会出现。因此,麦克道威尔提出要确立非唯我论的心灵观,他在《心灵与世界》中在心灵与世界之间构造了概念性母体(conceptual matrix),意图在于在所予深化破灭之后探讨所予的可能性,他提出经验的概念化——经验是概念化的经验,动态的概念系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世界自我呈现的方式,概念化经验是我们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共同构成完整的世界。普特南大体上接受了麦克道威尔的批评,并对于他后来转向自然实在论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内在实在论——心灵向世界的靠近

下一篇: 内在实在论——心灵向世界的靠近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