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道德经》英译研究历史与现状
 
更新日期:2020-03-23   来源: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4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道德经》,又被称为《老子》、《五千言》,为春秋时期老子(老聃)所著,老子创立的道家文化对以后的诸子百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公认的百家之祖。

 
 《道德经》,又被称为《老子》、《五千言》,为春秋时期老子(老聃)所著,老子创立的道家文化对以后的诸子百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公认的“百家之祖”。全篇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其上篇为《道经》计三十七章;下篇为《德经》计四十四章。全篇不过五千余字,却包含了修身、治国、齐天下等大道理,历朝历代,为无数的当朝者、文人、有志之士等奉之为经典。

与此同时,《道德经》的国际地位也不容小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道德经》被译成外语的数量,仅次于《圣经》。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英文版的《道德经》数量不少于百部。最早的《道德经》外译本产生于十七世纪,由佛教僧人玄奘将之译为梵文。直到十八世纪,《道德经》才进入西方世界的视野。最早传入西方的《道德经》是一位在中国传播耶稣信仰的传教士,于1788年将《道德经》呈递给英国皇室。1868年,在中国传教的新教教徒乔治·查姆斯(John Charmers),翻译了第一部英文版的《道德经》。随后短短数年,中国的一些学者、翻译大家的译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学问贯彻东西的林语堂先生,其译文The Wisdom of Lao Tzu于1948年在纽约发表,让世界看到了东方世界的智慧。

《道德经》的英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督教化;文化适应;文化诠释。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早期,传教士利用指代了万物本源的“道”来引出基督教中的上帝。例如,James Legge的 The Texts of Taoism: The Tao The King; The Tao and Its Characteristics于1891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阶段产生于1915年,一些学者逐渐意识到“道”并不同于基督教中的上帝,而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并且可以作为普通百姓日常价值观和行为的指导,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无为的处世态度成为了战争后人们的心灵良药和精神寄托,一些译者往往采取了读者为主的翻译策略。例如Arthur Waley 于1934年在伦敦出版的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第三个阶段可追溯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了《道德经》帛书震惊了整个国际学术界,帛书中《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德本意。

《道德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其目的也不尽相同。其中流传较广的几个国际版本分别是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和 理雅各(James Legge)等。国内也有许多翻译大家对《道德经》进行翻译,如许渊冲、林语堂、吴经熊等,这些翻译版本都为《道德经》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而最近的国内研究中,辛红娟在《<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象》(2008)中运用描写翻译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方法,将《道德经》在西方的传播现状以及接受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而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在翻译的过程中,则试图还原《道德经》这本哲学文本其在当时的中国所想要表达的含义,传递道家所要表达的核心概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道德经》英译研究历史与现状

下一篇: 《道德经》英译研究历史与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