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红楼梦》的哲学旨意
 
更新日期:2020-02-24   来源:红楼梦学刊   浏览次数:39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并没有提出创作的旨意,正如作者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伤心泪,都云者痴,谁解其中味但从凝结着作者意念化的贾宝玉超我人格上来

 
 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并没有提出创作的旨意,正如作者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伤心泪,都云者痴,谁解其中味”但从凝结着作者意念化的贾宝玉“超我”人格上来分析作者创造《红楼梦》的哲学旨意 ,不难发现。作者借四大家族的衰败,贾宝玉看破红尘而后出家来反映命运无常,苦乐极多。由此观之作者之所以要打破悲剧创作的圆满结局的审美观念。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深入对“人”存在的哲学思考。王国维在《红楼梦>之精神》一节最后说“谁使此大著述之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此可知此书之精神,大背于吾国人之性质,及吾人沉溺于生活之欲,而缺乏美术之知识,有如此也”[7]10。在《红楼梦》中作者刻画了性格多样的人物,但多数因为性格不被时代所接纳,而最终走向了生命的极端。通过对这些具有悲剧性人物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之所以要和外部世俗社会进行斗争,其实质是为了维护生命存在固有的真诚品格。 以晴雯最为典型,晴雯为了维护“本我”的刚烈个性而屈死。相反那些处处“守礼”的袭人 为了实现“自我”的存在,而毁灭本我以得到当权者的欢悦,他们的虚伪自我实则是对生命存在的否定。尼采说“生命是不断的从自己抛弃将要死亡的东西,是欢愉的源泉,不断的超越自我[8]。 由此观之贾宝玉在晴雯死后感慨的说:姑娘在未出阁之前“眼珠”是无价之宝,在出嫁之后她们的“眼珠”变成了珠子严重的话甚至变成“鱼眼睛”。这里贾宝玉实则是借“眼睛”这一特殊的心灵窗户来审视世俗社会对“人”存在的价值的思考。 周国平也说“对死亡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终止这种思考。从积极的方面说,宗教提倡一种博爱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人们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爱淡忘自我的死亡”。综上所述:作者正是借贾宝玉“本我的幻灭”来探究“人 ”存在的哲学旨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红楼梦》的哲学旨意

下一篇: 《红楼梦》的哲学旨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