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试论曹寅的戏曲创作体现出的雅正之美
 
更新日期:2022-10-26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5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试论曹寅的戏曲创作体现出的雅正之美摘要:曹寅的戏曲作品现存四部,为杂剧《北红拂记》、《太平乐事》和传奇《续琵琶记》与《虎

 

试论曹寅的戏曲创作体现出的雅正之美


摘要:曹寅的戏曲作品现存四部,为杂剧《北红拂记》、《太平乐事》和传奇《续琵琶记》与《虎口余生》。他的剧作是南北戏曲相互借鉴的产物,艺术上融汇了南北戏曲之所长。在戏曲的体制形态上他能兼收并蓄、革新图变;在题材的选择上他能学古不落前人窠臼、变新不为风气所囿;在审美追求上他的剧作能体现出雅正之美。可以说在清初的剧坛上,他应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曹寅;杂剧;传奇;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唐海宏(1974—)男,甘肃徽县人,文学硕士,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Discussion on Cao Yin's Opera Creation

 Tang Hai-hong

(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742500; China)

Abstract: Cao Yin was a minions of Kangxi, due to his ancestors’special status as Bao-Yi, making him both the Manchu rulers of the slaves, but also in the upper ruling class. He combined the Manchu culture, North and South cultures. He is a poet, more than 1,200 poems handed down; another composer, not only school series re-engraved in the Yuan Dynasty bell heir to the theater monograph "Book of Ghosts", but also created several operas: "Continued Pipa," "North Hong Fu Ji "," Peace Pleasure "," Hu Kou Yu Sheng "etc.,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drama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Keywords:Cao Yin; Opera Creation;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曹寅,字子清,号楝亭,奉天辽阳人。有《糠亭集》传世,其诗、词、文、曲俱佳。他既是诗人、曲家,又是藏书家。在戏曲方面,他校辑重刻了元代钟嗣成的戏剧专著《录鬼簿》,还创作了多种传奇和杂剧,他流传至今的戏曲作品有《北红拂记》、《太平乐事》、《续琵琶记》、《虎口余生》。他的学生王朝谳在《谏亭词钞·序》中曾说:“公又游戏涉笔为焰段歌曲,皆工妙天成,夺金元之胜。公(曹寅)尝自言:‘吾曲第一,词次之,诗又次之”[1](102),可见曹寅对他的戏曲创作是极为自负的。本文就其戏曲创作内容与艺术特色作一概述。

曹寅多才多艺,又喜欢戏曲艺术,不但编撰剧本,蓄养家班,而且与同时代许多戏曲界人士交往密切,如朱彝尊、陈维崧、顾景星、赵执信、余怀、顾彩、毛奇龄等,就连剧作家尤侗、洪昇也是他的座上客。在这种环境氛围下,曹寅戏曲创作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就现在所知,他一共创作了四部剧本。

曹寅的戏曲作品中,《北红拂记》和《太平乐事》为杂剧。《北红拂记》又名《莽择配》,尤侗《艮斋倦稿》卷九·三十六下“题红拂记”曾著录,庄一拂先生在《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认为是曹寅的剧作。在曹寅之前,保留完整的红拂戏有三部,即张凤翼的传奇《红拂记》、凌濛初的杂剧《北红拂记》、冯梦龙的传奇《女丈夫》。曹寅的杂剧《北红拂记》根据唐杜光庭传奇《虬髯客传》改编,该剧以红拂为主角,反映了红拂、李靖和虬髯公三人遇合的故事。全剧共十一出,第一出无标目, 第二出“朝回”, 第三出“谒见”, 第四出“私奔”,第五出“访觅”, 第六出“客店”, 第七出“观棋”, 第八出“赠家”, 第九出“采药”, 第十出“传书”, 第十一出“沥酒”。

《太平乐事》杂剧,清姚燮《今乐考证》与《今乐府选》皆著录。该剧所反映的是京华(京都)元宵夜热闹的景况,剧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剧作共十出,第一出无标目,表现了盛世丰年的元宵夜景象;第二出“灯赋”,描写在元宵灯会上,京城各处都悬挂着花灯,游人都争相观看;第三出“山水清音”, 写樵夫与渔翁相遇道贺,表现了生活闲适与惬意;第四出“太平有象”,写太平盛世,各国使臣来贺岁;第五出“风花雪月”,写农村年轻人都去欢庆元宵佳节,一老农带孙子看社火,遇卖扇人,说起了城里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第六出“龙袖骄民”,写长安城一少年在欢庆的街市上游逛,所见到的喜庆场面;第七出“货郎担”,写货郎挑着担到乡间卖货的繁忙景象;第八出“日本灯词”,叙日本国王在元宵节来华道贺的热闹场景;第九出“卖痴呆”,写一长安的富家子弟,元宵之夜来到街上卖痴呆的经过;第十出“丰登大庆”,写皇宫东园行者带子弟演唱灯词,庆丰年,颂盛世太平。对此剧,洪昇在《太平乐事杂剧题词》中曾说:“(曹寅)撰《太平乐府》杂剧,以纪京华上元。凡渔樵耕牧,嬉游士女,货郎村伎,花担秧歌,皆摩肩接踵。外及远方部落,雕题黑齿,丧服长歧,僸侏兜离,罔不罗列院本。”[2](760)##end##

除杂剧外,曹寅还著有《续琵琶记》和《虎口余生》两部传奇。《续琵琶记》又名《后琵琶》,刘廷玑《在园杂志》、萧奭《永宪录续编》著录。剧作以曹操赎蔡琰修史为主线,敷衍了蔡文姬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曹寅之前把蔡文姬的故事写入戏曲的,有元代金仁杰的《蔡琰还汉》,明代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清代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和尤侗的《吊琵琶》。曹寅因不满前人著述,故撰之,其主要情节除取自《列女传》《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外,其余来自《三国志演义》等讲史说唱类作品,全剧共三十五出。其内容,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一八零条“前后琵琶”载:“(曹寅)复撰《后琵琶》一种,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题词曰:‘琵琶不是那琵琶’,以便观者著眼。大意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董死,并文姬被掳作《胡笳十八拍》,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旁人铜爵大宴,弥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圆,皆真实典故。”[3](123)

传奇剧本《虎口余生》又名《表忠记》,刘廷玑《在园杂志》、清无名氏《传奇汇考》、萧奭《永宪录续编》、焦循《剧说》与黄文旸等撰《曲海总目提要》著录。剧作写李自成在陕西米脂起义,后知县边大绶掘闯王祖坟。农民起义军虽多次打败明军,但也曾被孙传廷所败而退守山西,巡抚蔡懋德与宁武关守将周遇吉虽极力抵抗,但蔡、周都失败而自杀。后闯王进逼北京,太监杜勋投了义军,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灭亡。接着清兵入关,大举进攻,义军退出北京,李自成逃到九龙山葫芦套,被当地农民发现而砸死。刘廷玑《在园杂志》记载:“商丘宋公记任丘边长白为米脂令时,幕府檄掘闯贼李自成祖父坟墓,中有枯骨血润、白毛黄毛白蛇之异,与吾闻于边别驾者不同。长白自叙其事曰《虎口令生》,而曹银台子清寅演为添词五十余出,悉载明季北京之变,及鼎革颠末,极及详备,一以壮本朝兵威之强盛,一以感明末文武之忠义,一以暴闯贼行事之酷虐,一以恨伪诸臣之卑污,游戏处皆示劝惩,以长白为始终,仍名《虎口余生》。”[4](123)黄文旸等撰《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六《表忠记》条云:“《表忠记》,一名《虎口余生》,近时人作,闻出织造通政使曹寅手,未知是否?演明末李自成之乱,本朝大兵声讨,小丑殄灭;死难忠魂,俱得升天,故日《表忠记》。其端则自米脂县令边大绶掘闯贼祖父坟茔,后为贼击,几死。大绶获全,且得邀恩至显官。其自述有《虎口余生记》,故又谓之《虎口余生》也。”[5](230)

曹寅的剧作可谓是南北戏曲相互借鉴融合的典范。他的剧作在戏曲的体制形态、题材的取舍与审美追求上都有所创新,而尤以体制形态最具特色。

(一)在戏曲的体制形态上,曹寅能兼收并蓄、革新图变。曹寅在戏曲体制形态上的创新,表现在曲辞与宾白、文本与音乐体制、关目与排场以及脚色等方面。

首先,在曲辞与宾白上,曹寅的剧作没有清初剧作家堆砌故实、一味追求华丽辞藻的通病。刘廷玑评价其剧作:“构词排场,清奇佳丽,亦大手笔也。”[6](123)如《北红拂记》第四出“私奔”中红娘的一段唱词:“今日一见李秀才, 英雄倜傥, 有心待嫁他去, 俺想女子私奔, 乃人伦大耻。看此世界纷纷攘攘, 岂可面逢国士而不寄托终身, 将来是何底止?俺想人生世间, 做一个女郎好不苦也。” 这段唱词, 将红拂私奔李靖之前她内心的矛盾冲突很鲜明的彰显了出来。同一出, 红拂到李靖住所叩门、进门时,曹寅的曲词是这样的:“(下马敲门介)(生应介)(携灯上)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是哪个。〔醉中天〕俺启户相迎待,心意里好疑猜。几曾见这般年少的官人每肯顾草莱。(旦)到里面自有说话,关了门。(生问介)自不曾亲颜色,是甚风吹得来。”这里曹寅唱、介、白兼用,语言极富色彩,真正作到了曲辞的质朴、自然。对此,尤侗曾说:“荔轩(曹寅)复取而合之,大约撮其所长,汰其所短。介白全出自运,南北斗笋,巧若天成。”[7](176)朱彝尊亦云:“吴人好填词,然如张伯起之《红拂》、陆天池之《西厢》,一俗不可医,一腻不可近。兹得柳山主人改作《北红拂记》,铸词则浓淡皆工,衬字则铢两悉称,甜斋酸斋不得擅美于前矣。”[8](234)毛际可序中评云:“柳山先生出游越中,于两日内删改为十出。词曲、宾白无不穷工尽致。”[9](24)对杂剧《太平乐事》,洪昇赞曰:“其传神写景,文思焕然,诙谐笑语,奕奕生动,比之吴昌龄《村姑演说》,尤错落有古致,而序次风华,即《紫钗元夕》数折,无以过之。至于《日本灯词》,谱入蛮语,怪怪奇奇,古所未有。”[10](8)朱彝尊则云:“意匠经营,穷工极致。聚沙为确,鞭石成桥,未足喻其变幻。”[11](288) 可以说曹寅剧作对于方言俗语乃至诗词经史语言的运用都很清新灵动,质朴自然。在曲辞与宾白中运用了一些衬字、拟声字更增加了灵动的韵味,达到了“曲白相生”的艺术效果。

其次,在文本与音乐体制上,曹寅的两部杂剧、两部传奇创新之处亦多。如《北红拂记》全剧十一出,在体制上短于传奇而长于杂剧,没有楔子,虽也有传奇的笔法搀人其中,却归为杂剧,曹寅摈弃了传奇的冗长拖沓,又避免了杂剧的简单粗疏。它以北杂剧的雄浑唱腔弥补了南音的婉转靡弱,在结构艺术上综合了南北戏曲之长。而《太平乐事》第四出“太平有象”,曹寅运用了北曲〔吴绛唇〕和〔江水儿〕两支欢快的乐曲反映了康熙时各蕃属国竞相进京献宝的热烈场面。传奇《续琵琶记》三十五出中,作者共运用了八个宫调,其中北曲六个宫调,南北合套两个宫调,在南曲中曹寅还使用了集曲,如他将“般涉调”的〔耍孩儿〕在第五出“别女”中被借宫用在〔中吕宫〕;又在第三十一出“台宴”中〔黄钟吕〕的南北合套中吸收了〔大红袍〕,并把它按曲律用在北、南、北、南的排列之外。可以说曹寅在文本与音乐体制上的创新,使得他的剧作在情节、剧本、人物塑造以及风格的连贯性、统一性上成为了同时期剧作家中的佼佼者。而南北合套调式的自由组合促成了音乐结构的变化多端,使剧作的主人公更便于抒情。

第三,在关目与排场上,曹寅剧作既新颖、曲折、离奇,又合情合理,能调配适当的脚色、安排相称的套式。如《北红拂记》第四出“私奔”中红拂进门后的李靖的反应:“(生唱)越公威权天也似大,莫不干惹下非灾。俺也一半欢欣,一半见揣。”这里李靖的畏惧心理表露无遗。再看红拂:“(生背介)待我试一试,看他如何?〔金盏儿〕虽则时说将来有安排,俺可扑扑的小鹿儿心头害。将灯儿忙剔脚忙扫。(作慌介)小娘子,似有些车骑响,又像个鼓锣筛。(旦)秀才休慌。(生开门看又关介)原来是风摇得林树吼,犬撞得店门开。(旦坐正色介)李郎,我看你是一个真秀才,如何作此酸态。”两厢对比更现出红拂的大丈夫气概。同剧第八出“赠家”中,李靖与红拂应虬髯公之邀,又进西京。曹剧给红拂的说白补了一句:“俺逛迹行来,听得老越公早已即世。”这句是凌本没有。当初红拂是从杨素府中逃出去的,重返西京,他们是有顾虑的,曹本补入这句,就是为了打消他们顾虑,使剧情更严密,这也是关目精细的显著例子。我们说曹剧的关目充分体现了简约、精炼,且针线细密的特点。曹寅剧作在排场上,能综合运用引场、主场、过场、短场、收场等,很好地为剧情的发展、推进服务。如在《太平乐事》中,作者将种种异彩纷呈的歌舞连缀起来营造欢快热闹的气氛,而变化多端的排场刺激了观众的感官,吸引了他们的兴趣和注意。

第四,在脚色设置上,曹寅剧作的脚色作用更加更加灵活自由。我们知道戏曲是一个群体的艺术,必须在与观众的交流中最后完成,创设欢快的场面来吸引观众是必要的,没有观众,也就无所谓戏剧了。在曹寅剧作中,他设置多人演唱的形式,根据剧情的需要,脚色的上场也没有了元代戏曲中严格的限制。如在《续琵琶记》里,对主要人物之一曹操的出场却并未注明由什么行当来扮演,这可看作是脚色自由运用的显著例子。

(二)在题材选择上,曹寅能对历史事实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改造。在《续琵琶记》中,曹寅完全摈弃了曹操“粉脸藏奸’的扮相。突破了宋代以来把曹操当成“奸雄’的正统观念,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魄力、有智谋的英雄形象。作为承应戏的《太平乐事》第八出“日本灯词”中出现了日本扇舞,而相应的唱词也是按照当时日语的音译写出,可以说在题材上是一种突破。顾平旦对此评价为:“这在戏曲创作中是如此别开生面,多么有创造性的艺术杰作。”[12](292)在他的剧作中,三部取材于历史,一部取材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对女性的关注也在他的剧作中得到了扩展,如蔡文姬、红拂形象的书写。都是耳熟能详的平凡的历史题材,但他却能将“耳目之内,日用起居”的题材用巧妙的构思、奇异的关目来组织。如他的《虎口余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此剧以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明清易鼎为主线,从米脂知县边大绶掘闯王祖坟、李自成大败山西官军,巡抚蔡懋德与宁武关守将周遇吉兵败先后自杀、闯王进逼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起义军人宫,闯王将诈称公主的费宫人许配给其弟李过,成婚之夜,费宫人杀死李过后自杀,后清兵人关,闯王退出北京,遇害于九龙山等一系列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悲、喜剧性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戏曲史上的奇趣,倍受观众的喜欢,而几出活泼生动、曲折多变情节特征的折子戏如《别母乱箭》、《守门杀监》《贞娥刺虎》等等,一直流传在舞台上。可以说,曹寅在摸索如何将身边传统的历史题材与自己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的方式上,为我们做了成功的实践。他的历史剧中凸现了现实的人文精神,这正是他的历史剧最为成功的地方。

(三)在审美取向上,曹寅的剧作充分体现出了雅正之美。曹寅的剧作非常强调作品的思想性,而剧作的雅正之美也首先体现在他对戏曲创作中教化作用的强调。在《续琵琶记》第一出开场词中,曹寅写道:“千古是非谁定?人情颠倒堪嗟;《琵琶》不是这《琶琵》,到底有关风化。井捶破一群腰鼓,重弹几拍《胡茄》,茫茫白草卷黄沙,洒酒昭君冢下。”[13](36)“有关风化”正体现了满族统治者的政治要求。《虎口余生》《北红拂记》同样也具有浓郁的伦理教化色彩,而《太平乐事》歌功颂德式的“成教化,助人伦”倾向更为明显。其次,曹剧的雅正之美也体现在曲词上。曹寅在曲词的处理上更趋向于诗词化,他的曲词更为典雅清丽。如《北红拂记》杨素的唱词:“朝罢惯看宾客满,忧时心事乱如麻,辛苦甚于吐哺,勤劳过于负戴。”这句充分体现了曹寅反复锤炼、刻意求精,力求曲词雅化的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曹寅的剧作可谓是南北戏曲相互借鉴融合的典范。在戏曲的体制形态他能兼收并蓄、革新图变;在题材的选择上,他能学古不落前人窠臼、变新不为风气所囿;在审美追求上,他的剧作在思想与曲词上都能归于雅正之美。他不仅校辑重刻了元代钟嗣成的戏剧专著《录鬼簿》,而且还创作了数种传奇和杂剧,我们有理由说他为清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

[1]陈文新主编. 中国文学编年史 清前中期卷(上)[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运熙 顾易生主编. 清代文论选(下)[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01.

[3] [4] [6](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 在园杂志[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徐扶明著. 元明清戏曲探索[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7]赵冈,陈钟毅著. 红楼梦新探[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8]王利民著. 博大之宗 朱彝尊传[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9]胡文彬. 曹寅撰《北红拂记》抄本中的几个问题———新发现抄本《北红拂记》考察报告之二[J]. 红楼梦学刊,2005,(2).

 [10]张志坚著. 另说红楼[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11] [12]顾平旦. 曹寅《太平乐事》杂剧初探[J]. 红楼梦学刊,1986,(4).

[13]《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南京分卷》编辑室编. 南京戏曲资料汇编第2辑[M]. 1987.10.

作者简介:唐海宏(1974—)男,甘肃徽县人,文学硕士,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电话:18993930025

通讯地址:甘肃省成县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上一篇: 试论曹寅的戏曲创作体现出的雅正之美

下一篇: 试论曹寅的戏曲创作体现出的雅正之美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