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文化、教育、历史 » 正文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维度调查与分析
 
文档类型 doc 更新日期 2013-10-16 17:10
文件大小 0.23M 浏览次数 693
下载次数 0 论文下载 下载
 
详细介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维度调查与分析

摘要:大学生的幸福感不仅受主观因素影响,也受其道德水平、思想素质、发展水平、自我完善程度、自我实现程度的影响,还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制约。他们总体感觉比较幸福,能经常体验到爱、愉快、开心等积极情绪,对生活比较满意,特别重视并拥有亲密的朋友与较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身心健康,重视个人成长与完善,自我价值感较高,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社会认可度、社会归属感较高。同时,忧虑、内疚、悲哀等负面情绪较普遍,自豪、感恩等积极情绪较少,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没有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机会,对生活不满意,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价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与能力不足,同时社会发展与变革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受。

关键词: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

1引言

当今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思潮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同龄人中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素养,却又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知行脱离;生理基本成熟,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却处于形成期;有着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和远大的理想目标,又感觉现实差异巨大、难于适应;他们的时代物质丰富、精神富足、社会稳定,又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冲击,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他们青春活力、充满希望,却又容易被小问题、小挫折打击,没有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生活态度与智慧。其幸福状况也有着不同于其它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对学业、人际关系 、经济状况、生活的感觉如何,能否妥善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对自我、对同学、对家庭、对学校满意吗,是否对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信心、是否认同社会现状,是否有着科学合理的幸福观等等。

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心理学家为之下的定义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和感受”。[1]34-4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逐渐展开,研究者主要关注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外向性、经济状况、人生观等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如张懿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2]中的研究认为,面对同一事件、同一个事物,由于个体的人生态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幸福感;同样一段经历,由于个体的人生态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幸福感。余鹏、宿淑华、李丽在《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3]中认为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其中负性事件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姜永杰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4]中认为,人格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SWB 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严标宾、郑雪、邱林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5]、《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6]的研究发现, 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以及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但是,已有的研究多是成人主观幸福感研究方法的移植,不一定切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际,得出的结论也多为零散的、片面的,且多为描述性的,很少触及理论层面。

 


您还没登录,登录后查看详情
 

 

 

 

免费注册会员以后,您可以享受以下权利

 

发布供求信息 推广企业产品


发布供求信息 推广企业产品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